抄經智慧明心

恭祝 關聖帝君一八六三週年聖壽

靜心抄經 誠心誦經 明心見性

行天宮恭錄《明聖經》之一段經文,並附上白話翻譯與相關註解,期盼眾人體悟 關聖帝君降傳經典之慈悲聖心,時時向內觀照自己,問心自省,於生活中信受奉行經典的智慧,修「仁」寬厚待人,行「義」正直無私,以此道德心香,虔誠恭祝 關聖帝君1863週年聖壽,是我們感恩 關聖帝君護佑最佳的心意與獻禮。

 

帝曾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

心者,萬事之根本;

儒家五常(一)、道釋三寶(二),皆從心上生來。

語 譯

關聖帝君曾開示:「太陽高掛於天上,發出耀眼的光芒與溫暖的熱能,平等無私地普照一切,使萬物欣欣向榮;


而良心存在於人身之中,指引人明辨是非,所做所為要合乎天理,說對的話、做對的事,就如同在天上的太陽發光發熱一樣,能發揮無私的大愛,為他人和萬物帶來光明與希望。」


而「心」,是一切世事的根本;


無論是主張存心養性的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或是主張修心煉性的道教三寶「道、經、師」、主張明心見性的佛教三寶「佛、法、僧」,皆是由「心」所生。

註 釋

一.
儒家五常:
「仁、義、禮、智、信」,五種日常生活待人處事的道德準則。

常:恆常,有經久不變之意。


儒家亞聖孟子提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以此「仁義禮智」四端,為人人本具之善性。而漢朝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加上了「信」,擴充為「五常」。
 

二.
道釋三寶:
道教與佛教的三寶。寶,有寶貴、敬重之意,指信仰的重要核心。
道教三寶:多指「道、經、師」。「道」乃萬有之祖,奉道者志心信禮,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道祖為道寶;「經」是度世良方,奉道者誠心誦持,以「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真經為經寶;「師」為傳道解惑,奉道者虛心學習,以「十方得道眾聖」為師寶。


此外,修道者煉養身中之「精、氣、神」,全其性命,以此作為出世功夫之三寶。行道者則以「慈、儉、讓」立身處世,作入世功夫之三寶。


佛教三寶:「佛、法、僧」。以「自覺、覺他、覺性圓滿」的覺悟者為佛寶,明心見性,洞澈本性而成就佛道;以「經、律、論」三藏等經典教法為法寶,發心精進,建立正知正見以破除妄想;以「和合、清淨」的僧伽為僧寶,於生活中一心奉行佛陀的教誡。


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二者五常之首。

聖人參贊化育者(一),此而已;

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
自有天地以來,這箇無極太極之理(二)

渾然包羅(三),古今長懸。

諸帝王聖賢仙佛,萬經千典,只是明此理,成此事而已。
 

語 譯

仁,是慈愛、寬厚地善待他人,沒有比竭力盡忠、孝順親長,更能展現仁的內涵了;而義,是遵循正道、言行合宜,沒有比正直清廉、堅守節操,更能顯現義的內涵了;因此,儒家將仁、義列為五常之首。

其實,習儒者能夠成聖,參與輔佐大道對萬物的教化培育,所落實的就是仁義; 修道者能夠成仙、學佛者能夠成佛,達到神妙高超的境界,所憑藉的也是仁義。

自從開天闢地以來,這個宇宙萬物從無到有、並且生生不息的道理原則,全然囊括了一切事物,能從古至今長存不滅的原因,即在於人能修養仁義,契合天地陰陽剛柔的運轉之道。

因此,諸多賢能愛民的帝王、品性完美的聖賢、果位崇高的仙佛所留下的聖德懿行,以及許多人人研讀、稱頌、持誦的經書典籍,也盡在闡明仁義的道理準則,實現仁義的事功而已。

註 釋

一.
參贊:
參與協助、輔佐。
化育:天地生成萬物的教化、培育。
 

二.

箇:「個」的異體字,計算物件的數量。

無極太極:宇宙從無到有的初始過程與變化原理。無極,是道之體,為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無窮無極,大無不包。太極,是道之用,是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源頭。

此概念出自宋儒周敦儀《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說明了宇宙創化的本源、過程和萬物萬事生生不息與變化的原理;而人道根本的準則就是仁義,須修養仁義,與天道相感應,進而完善內在的道德生命,創造人生價值。

 

三.

渾然:全然、完全。

包羅:包括網羅,涵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