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陽夫子聖誕 農曆九月十五日 ◆
儒學宗師 紫陽夫子
紫陽夫子即理學大師-朱熹,出身於南宋初年的一個江南儒學世家。父親朱松受二程(程顥、程頤)學說影響,講求「格物致知」之道,以推究事物本源的方式,進而認識真理,因此勤於鑽研各種學問,並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朱熹從小就跟著父親誦讀儒家經典,漸長便立志師法聖賢之學。
宋高宗紹興十三年(西元一一四三年),朱松去世,十三歲的朱熹遵照其遺言,與母親、妹妹投靠父親生前好友劉子羽生活,並跟隨三位學者-劉子翬(音ㄏㄨㄟ)、劉勉之、胡憲讀書,一路刻苦勤學,十八歲就榮登進士。
朱熹的早慧,顯現其超凡入聖的特質,而傳承自父親及老師的學術思想,更令他以經世濟民為己任。可惜的是,清廉正直的個性難以見容於爭權奪利的官場,朱熹的仕途並不順利,一生實際擔任官職時間合計僅約十年。但從名列進士後的五十多年之中,朱熹卻致力於興辦教育、闡揚孔孟思想。曾先後修復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及長沙的「嶽麓書院」,並於福建各地講學,甚至渡海到當時屬泉州同安縣的浯洲(即今金門)設立學堂,稱為「燕南書院」。如此孜孜矻矻於作育英才,讓世人敬佩不已。
朱熹的學說希望人人都能恪守三綱五常,並且要窮天理、明人倫,時時自我省察,這樣的主張對於提振社會道德與善良風氣有很大助益。尤其是朱熹所編撰的《四書章句集注》,其中義理足以作為教化百姓的指導方針,因此自南宋晚期以降,便長期列為官學教科書,元、明、清三代更成為科舉考題的指定來源,其影響力將近七百年之久。
由於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就傳承儒家思想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宋理宗敬重其博大精深,於淳祐元年(西元一二四一年)詔列孔廟從祀;清聖祖則於康熙五十一年(西元一七一二年)詔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如此備極尊崇,實可謂孔孟以來之第一人、千年儒學之宗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