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藏王菩薩聖誕 農曆七月三十日 ◆
救度眾生的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源自於印度佛教,其梵文名以拉丁字母轉寫是「Kṣitigarbha」,漢文音譯成「乞叉底蘗(ㄅˋㄛ)沙」;因「kṣ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而「garbha」(蘗沙)則有蘊藏之意,所以意譯為「地藏」。
《地藏十輪經‧序品》提到:「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也就是說,地藏王菩薩具備了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的心性,可以養育群生、覆載萬物;並且經由深度之禪定而生出無上智慧,含藏了所有的法寶,能夠度化一切眾生。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曾囑咐地藏王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至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的這段時間,必須留住世間,救度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的眾生,離惡向善,直到解脫。為了解救六道眾生,地藏王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前立下宏願:必定度盡眾生所承受的果報苦難,才願意證成佛果。如此堅毅不拔的態度與悲憫濟世的情懷,令天下蒼生感動,而稱譽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在得證菩薩果位之前,曾於「過去生」中數次度化世人。例如:景仰如來莊嚴法相的「大長者子」,以及體恤民苦、發誓普度群生的小國國王。其中還有兩世分別為「婆羅門女」與「光目女」,她們同樣事母至孝,為了救度因犯下惡業而墮入地獄的母親,努力修行,並立下度化罪苦眾生的願望。由於同樣是救度母親,後世常將地藏王菩薩與目犍連尊者(即民間傳說中為了救母而行「盂蘭盆會」的「目連」)相混淆,其實兩者並不同。
唐朝時,有一位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的王子︱金喬覺,相傳也是地藏王菩薩所轉生。金喬覺本可繼承新羅王位,但因厭倦宮廷生活,而於二十四歲時出家,法號「地藏比丘」。後來他渡海入大唐,至九子山(今安徽青陽的九華山)潛心苦修,七十餘年中度化許多信眾,以慈悲心念照拂當地百姓,一時聲名遠播,連大詩人李白都曾贈詩頌揚其行誼,成為地藏王菩薩留在凡間的最動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