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心靈之窗

復歸清靜.動中行禪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行天宮日常課誦與研習的寶典之一。

太上老君於此經宣說大道創造天地萬物的內涵,更指引世人跳脫煩惱苦海的一條明路,只要落實澄心遣欲、返觀內省的煉養之道,就能找回自性本有的清明和定靜;無論外界如何變動、環境如何混濁,我們都能擁有身心清靜的正能量與應對複雜世界的大智慧。


  

大道為宇宙萬有的本源,創生天地萬物,卻沒有形象、毫無私情、沒有名字。那麼我們又如何感知「道的存在」、體悟「道的精神」呢?《清靜經》曰: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大道生育萬物,皆由清淨與混濁、運動和靜止的造化而來。而萬事萬物在一開始都是清淨、單純、無染的狀態,隨著時間與不同的因緣而產生形形色色等各種的欲念;任何靜止的表象,內在一定蘊含轉變的動能,即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顯示事物都會有一體兩面,相對而非絕對,危機就是轉機,會往哪一個方面發展,則繫於人的心念意向。

人在出生時的神識就如同白紙、水晶一樣乾淨透明,但在成長過程中,萌生了欲念與愛恨好惡,加上環境和錯誤觀念的各種薰習,讓心蒙上塵垢、失去本真而變得複雜混亂,生命也陷入煩惱不休的牢籠。太上老君慈悲指引,這樣的生命歷程是可以逆轉的。就像一杯混濁的水,最初是從天降落的透明雨水,落到地面後在流動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同物質,逐漸變得汙濁;但置於靜止的容器中雜質會慢慢沉澱,或經過器具的層層過濾,水又能「返本還原」,回復到清澈的狀態。因此,我們要學習大道的精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先定靜下來,體悟世事皆不脫大道清濁動靜的造化原理,各有其生滅發展的循環機制;並真誠的反省自己,勇於擺脫七情六欲的牽引。如此不斷的煉心,就能淨化貪瞋癡等妄念執著,修復受到毒害被汙染的心靈,如大道般有寬闊的心量包容一切,即能復歸赤子之心的天真無邪,與道合真。

正如 玄空師父所開示:「對父母孝順、對丈夫妻子正經是行禪、對妯娌、兄弟、朋友公平是行禪、遵守國法、愛護生靈、敬重字紙五穀都是在坐禪。」真正的修行就在平日的生活當中,而非拋下一切,在清幽的山林野外中閉目靜坐;即使身處喧鬧嘈雜的都市,只要能在日常的待人處事與行動的當下,心依然保持定靜,不隨境轉、不為物遷,就能生起清明的智慧,明辨是非,並隨順因緣做好當下該做的事,自能感通天地間清和的道氣,與道長存,諸事元亨利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