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傳略

◆ 至聖先師孔夫子聖誕 農曆八月廿七日 ◆ 
 

有教無類萬世師 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係次子故曰「仲」,又因孔父向尼山山神祈求獲子,故取名「尼」。春秋時代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換算國曆為九月二十八日,此即「教師節」的由來),誕生於魯國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歸真。恭奉於北投分宮玉皇殿左次間中位。

 

一生進德有次第


孔子十五歲「志於學」立志熟讀《詩經》、《易經》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可謂文武兼備。
 

三十而立」,確定安身立命的依歸,以朗現仁德為己任。

四十而不惑」,能堅守義理,不為異端邪說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由於《易經》的啟發,已領悟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能夠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聽到任何言論,皆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能隨順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絕不會超越應有的法度。

 


因材施教誨不倦


孔子招收門徒不分富貴貧賤,據說生平有弟子三千多人,學習有成而留名史籍的有七十二人,可謂有教無類。

孔子亦十分瞭解弟子的個別差異,發展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例如:子路和冉有曾提出同樣的問題,「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馬上就去做嗎?」由於子路太衝動, 孔子勸他先請示父兄的意見;冉有較畏縮,就鼓勵他立刻去做。

 


仁人君子三原則


論語  ‧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為人忠。」樊遲問 孔子,如何做個仁人君子?
孔子回答:「平日起居,恭敬端正而不放縱;執行工作,認真謹慎而不敷衍;和人交往,忠誠正直而不欺騙。掌握住這三項修身、行事及待人的原則,自能展現出莊重、敬業而可靠的仁者風範。」

顏回問 孔子如何實踐仁德?
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節制個人的欲望與行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便是一位仁者。因此,「」可謂是「」的一種表現形式、施行準則,藉此足以協調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秩序。

 


推己及人行忠恕


子貢問 孔子,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嗎? 孔子回答「」這個字!就消極面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自己不願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例如:不喜歡別人自私、占便宜,自己就不要自私、占人便宜,可謂為基本的道德訴求。

就積極面而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盡力承擔教化使命、社會責任,希望大家和自己一樣好,則屬於較高層次的道德。

 


有過之人當速改


〈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最擔憂世人,不重視道德修養,不勤於讀書學習,不努力依從道義,不勇於改正過失。可見得品行道德的陶融,在學習及實踐中,必須不斷地自我檢討,才能有所成長。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衛靈公〉:「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直指有過錯而堅持一意孤行,由小錯而釀成大錯,那才是真正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