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傳略

◆ 玄靈玉皇上帝關恩主聖誕 農曆六月廿四日 ◆ 
 

精忠大義‧高節清廉 關聖帝君傳略

 

關聖帝君圓滿「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千百年來受到無數世人的景仰。
在此,我們願用無比虔敬的心,謹以 關聖帝君的德行故事為典範,期望大眾能因此而見賢思齊、敬天愛人,讓美善品德成為言行舉止的準則。

 

關聖帝君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鎮)人。
東漢桓帝延熹三年(西元一六○年)農曆六月廿四日誕生,乃夏桀時大夫關龍逢的後裔。

聖祖名審,字向之,號磐石;沖穆好道,以《易經》及《春秋》訓子。聖父名毅,字道遠,侍親至孝,曾為父母廬墓三年。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帝素覽春秋,幼觀孔孟。」可見其家學淵源。
又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也就是說,山東夫子 孔子根據魯史編《春秋》,以仁義之道先成就文聖;而山西夫子 關聖帝君讀《春秋》,以忠義之道後成就武聖。
自古以來,得道證果的聖神仙佛,無論成聖時間的早晚先後,其道德標準與精神內涵都是一致的。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有言:「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會經歷一些挫折磨難,許多不周全、不完美的事,容易令人懷憂喪志,但只要憑藉著一點真誠的心時時自我反省、惕勵,終會邁向光明與希望。誠如 關聖帝君一生的行誼,無論是在亂世中遇到什麼樣的試驗與挑戰,總能堅定信念,以積極正向的道德修為,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高風亮節,而成為指引世人的一盞明燈。

 

義─桃園結盟 ‧ 名重千古


東漢靈帝時,朝政日非,鉅鹿(今河北邢臺)人張角乘勢而起,以黃巾裹頭作為標識,聚眾作亂,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天下動盪不已,此即「黃巾之亂」。
 

光和七年(一八四),黃巾賊到處流竄為惡,各地州郡因軍隊人數不足,便出榜文招募義兵。當榜文傳至涿縣(今河北涿州),劉先主備看見後,想到自己身為宗室之後,卻一直無法為國效力,不禁慨然嘆息。此時身後一人厲聲問道:「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劉先主回頭,只見一形貌異常、聲若洪鐘之大漢,請教姓名後,乃知是張桓侯飛。張桓侯頗有田莊,喜好結交豪傑之士,在得知劉先主欲中興漢室之想法後,願以其家產相助,於是兩人相談甚歡,一同到村中酒肆謀畫未來。
 

到了酒肆,兩人又遇見一偉岸大漢,面如重棗,脣似丹朱,蠶眉鳳眼,五龍美鬚,器宇軒昂,英氣勃發。相問之下,此人正是 關聖帝君,特地趕來應召義軍。
 

三人萍水相逢,難得在亂世中有志一同,於是相約在張桓侯家莊園後方的桃花林中義結金蘭,並對天發誓:要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此後, 關聖帝君始終追隨兄長劉先主,與張桓侯同心協力,為興復漢室而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其忠肝義膽的德行,讓無數後人所欽崇效法。


◎鑑心小語

俗話說:「朋友易得,知己難尋。」

在人生旅途中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伙伴,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相互照顧、信賴的兄弟情義?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內涵,彰顯了劉先主、 關聖帝君、張桓侯三位結拜兄弟的情深義重,他們昭然如日月的風範,在今日而言更是重要。
 

現代社會講求團隊合作,有時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成就大事,只要我們能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以信義為本,相互扶持,相信必定能共同開創出一份不凡的事業。

 

信─寄身曹營 ‧ 明來明去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二○○),曹操深忌於劉先主勢力坐大,於是親率大軍出征。結果劉先主敗逃,在戰亂中,留守下邳(今江蘇睢寧古邳鎮)的 關聖帝君與劉先主失散,不知兄長消息,又被曹軍團團圍困在土山(今江蘇邳州土山鎮),情勢十分危急。
 

曹操認為 關聖帝君是難得之才,便派大將張遼擔任說客勸降。當時 關聖帝君必須保護劉先主的甘夫人、糜夫人,行動多所掣肘,於是張遼便用「一者可以保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的理由,加以威脅利誘。 關聖帝君以忠義為懷,但顧慮到兩位嫂嫂的安全,便要張遼轉告曹操:「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等,皆不許到門;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此即有名的「屯土山約三事」,顯現出 關聖帝君忠心漢室、不忘故主、明來明去的堅定信念。
 

曹操對於前兩項條件,欣然接受,不過對第三項條件則多所遲疑,最後在張遼的勸言之下才勉強答應。 關聖帝暫居曹營後,曹操百般籠絡,先是贈與戰袍,但 關聖帝君卻將戰袍穿於下,劉先主所贈的舊戰袍罩於上,以示不忘兄長的舊賜。接著曹操又贈赤兔馬, 關聖帝君感激得再三拜謝。曹操十分疑惑, 關聖帝君答以赤兔馬日行千里,若知兄長下落,一日就可見面了!
 

曹操又表奏朝廷,封 關聖帝君為「漢壽亭侯」,並鑄印相贈,但 關聖帝君見印中未冠國號「漢」字,於是堅辭不受,後再重鑄為「漢漢壽亭侯」,方才接印。
 

一段時日後, 關聖帝君得知劉先主在袁紹處,隨即趕至相府拜辭,不過曹操故意屢不見面, 關聖帝君只好修書辭謝,並將所獲贈之金銀財寶一一封置庫中,「漢漢壽亭侯」印則懸於堂上大梁,護送二位皇嫂離開曹營,留下「封金挂印」的千古佳話。


◎鑑心小語

關聖帝君在處境艱困的情形下,仍不改其志,不以個人性命為念,對曹操提出三項要求,其信守道德的精神,實令人讚歎。
 

爾後,面對功名利祿的誘惑, 關聖帝君絲毫不為所動,暫居曹營不是為了苟活,也非貪求富貴,當得知兄長去處,便瀟灑離去,其信守承諾的決心,真可謂大丈夫是也。
 

在日常生活中,雖未必有逼至絕處的困境,但仍不時會有違背道德的誘惑來擾亂我們的心志,此時唯有不改初衷的堅定信念,才能跨越墮落的深淵。

禮─秉燭達旦 ‧ 夜讀春秋

曹操答應「屯土山之約」後, 關聖帝君暫歸曹營,並與甘夫人、糜夫人隨曹軍前往許昌(今河南許昌)。在途中,安歇於館驛,曹操想要亂其君臣之禮,故意安排叔嫂三人共處一室,並示意張遼減少蠟燭的供應量,想要在燭滅一片漆黑時造謠生非。
 

關聖帝君為了保全皇嫂名節,提起青龍偃月刀劈破牆壁,手持燭火,立於室外,通宵達旦閱讀《春秋》,以示其「克己守禮」,一切言行舉止均光明正大。


◎鑑心小語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我們待人處世首應重「禮」。
 

禮是一個社會得以建立秩序的重要根源,可以規範人際之間應對進退的相處之道;有了禮,人類才有別於其他動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關聖帝君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嚴守禮法,不給意圖生事者有可趁之機,如此偉大的情操,讓天下人都能信服其仁德。

 

仁─惺惺相惜 ‧ 不殺黃忠
 

赤壁之戰後,劉先主欲取長沙(今湖南長沙)等四郡為屏障。劉先主以 關聖帝君為主帥,而長沙太守韓玄則派出老將黃忠應戰。

黃忠當時雖已年近六十,仍具有百步穿楊的能力。交戰首日,即和 關聖帝君來回百餘回合,但難分勝負。

次日再戰, 關聖帝君擬用「拖刀計」假裝敗走,誘使黃忠追擊,在其沒有心理準備之下,冷不防回身砍殺。

 

果然,黃忠中計追擊, 關聖帝君正欲回頭砍去,卻發現黃忠馬失前蹄,不小心摔至地上。 關聖帝君不忍殺之,便要黃忠明日再戰,此一舉動頗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關聖帝君不忍之仁心,不願落井下石,行事光明磊落的作為,讓黃忠感念在心。待收服長沙郡後, 關聖帝君引領劉先主入城親訪,於是黃忠歸順,屢屢為劉先主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鑑心小語

《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關聖帝君素懷仁愛之心,不為一時功績所惑,義釋敵方大將的君子風範,不僅為對方留下生路,同時展現無比寬厚之器度,因此使人從內心真正信服。
 

在人生的舞臺上,難免會有與同儕相互競爭的時候,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秉持仁厚之心,不趁人之危,而以公平、公正的態度進行君子之爭,如此才能贏得真正的勝利。

智─水淹七軍 ‧ 威震華夏
 

建安廿四年(二一九),劉先主稱漢中王,封 關聖帝君為前將軍,攻取荊州北部的樊城(今湖北襄陽樊城區)。
 

當時, 關聖帝君的大軍將樊城團團包圍住,樊城守將曹仁見情勢危急,堅不出城交戰,並暗中向曹操告急,於是曹操派遣左將軍于禁率領七軍馳援。
 

由於于禁是北方人,不太瞭解當地的地形與氣候,結果駐軍在樊城北方十里處,這一帶正是漢水(今漢江)的舊河道,乃是經常氾濫的低窪地區。 關聖帝君長期在荊州征戰,十分明瞭樊城的地理環境和季節變遷,眼見曹軍在秋季時駐紮在錯誤之地,於是命令軍隊造大船,並調遣水軍集結待命。
 

果然不出 關聖帝君所料。于禁駐軍未久,便遇上連續十多天的滂沱大雨,漢水暴漲溢岸,河水沿著故道河床湧向于禁駐軍處,水深達五、六丈,七軍盡被大水所淹。
 

于禁與諸將登高望去,一片汪洋,根本無處躲藏,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河隄避水。 關聖帝君見時機成熟,命令水軍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並向河隄上避水的曹軍射箭,曹軍因此傷亡慘重,落水被俘者甚多。于禁眼見全軍即將覆沒,迫不得已投降,但龐德仍頑強抵抗,最終被俘虜,拒不投降,於是 關聖帝君只好忍痛斬殺。此即為 關聖帝君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之役。
 

「水淹七軍」之後,曹軍損失慘重,而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向 關聖帝君投降,甚至連其治理下的州郡都想引 關聖帝君為援,逼得曹操一度想遷都以避鋒芒。
這是 關聖帝君軍旅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

 

◎鑑心小語

《孫子‧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智慧的累積,是從人生經驗與學識涵養而來。 關聖帝君憑藉多年征戰各地所累積的實務經驗,研判敵我的優劣情勢,最後利用曹軍的錯誤決定,贏得一場漂亮的戰爭,這完全是以「智」取勝。因此,當我們面對抉擇之時,必須以沈著之心,用智慧研判情勢,才能做出最適切的決定。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精忠冲日月,義氣貫乾坤。」盛讚 關聖帝君的忠心直沖雲霄,足以與日月同其光;而義氣貫滿天地,足可與天地合其德。
 

關聖帝君一生扶漢興劉,以坦蕩磊落的處世態度,顧及人情事理,實為聖神文武之師表;其為所當為的浩然正氣,明是非、辨善惡,正是世間大眾學習與效法之典範。

關聖帝君聖容特寫

以孺慕之思,瞻仰 關聖帝君聖容,乃是每一位信眾都有的宗教體驗。 關聖帝君面如重棗、臥蠶眉、丹鳳眼、五龍鬚,在中國傳統色彩學和面相學上,咸具深意。

面如重棗: 取棗子的赤紅色,象徵忠誠、正直。
關聖帝君扶漢興劉,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堅貞如石,毫無貳心,其內在赤誠的忠心與義氣,形諸於外貌,呈顯出紅光滿面、體態厚實的威儀,是故《關聖帝君明聖真經》述曰:「面赤心尤赤。
臥蠶眉: 是指眉頭低、眉尾高,秀長而起伏似臥蠶的眉形。據說,唯有英明堅定的卓越人士才有此一特徵。
丹鳳眼: 鳳鳥乃是傳說中的瑞鳥,頭部和翅膀的毛色赤紅,故又稱為「丹鳳」。
關聖帝君英姿煥發,眼梢往上翹,雙眼猶如丹鳳鳥般地晶瑩輝耀,智勇雙全不言而喻。
五龍鬚:

據說 關聖帝君鬚長一尺八寸,乃是歷史上有名的美髯公。
又述曰:「鬚長義更長。」係以長鬚來傳達 關聖帝君綿長不絕的忠義精神。


所謂五鬚,指上脣兩綹(ㄌ一ㄡˇ)、下脣三綹鬍鬚;
加上「」字,乃因傳說 關聖帝君的長鬚係北海龍王的化身,龍王藉此將自己的神力悉數轉予 關聖帝君。


 

【問心Podcast】

  1. 關聖帝君忠肝義膽的故事
  2. 關聖帝君父子志節不改
  3. 關聖帝君臨危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