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動靜皆宜】

舉起一片天

舉重雖然很重,但如果我可以把它舉得很輕,

這就是一種力與美的結合,是值得賞心悅目的運動。

          ―臺灣女子舉重運動員 郭婞淳
 

言行「舉止」,代表了人的氣度與內在修養,為人處事,應時時洗心問心,莫忘「舉頭三尺有神明」。社會上需要多一點「美舉」、「善舉」,每個「舉手之勞」都很可貴,行好事,做好人,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力大無窮的「鼎士」
 

舉,本義為雙手托物並使之向上,引伸為抬起、興起、飛起,或行為舉止之意。《說文解字》:「舉,對舉也。從手、與聲。」對舉,指雙手舉高。

 

根據古埃及壁畫,當時的人已會扛起沙包訓練,而古希臘時期,因城邦間戰爭頻仍,加上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視,幾乎每個男性都身體強健;希臘人會用二至九公斤的石製啞鈴進行訓練,或舉起大重量的石頭、動物,其中「克羅托納的米羅」是知名力士,曾獲得六次摔跤冠軍,據說他訓練的方式,是持續背著小牛去爬山,到牠「長大成牛」也不間斷。

 

東方也有負重訓練,可追溯至周朝,男丁進入軍隊的一個測試項目便是舉重。秦、漢時「舉鼎」是常見的舉重方式,鼎的重量有時多達四百多公斤,他們稱此競賽為「鼎力」,尊稱舉鼎的人為「鼎士」;對漢朝人來說,舉鼎不只是鍛鍊、凸顯力量,有學者認為這也是祭祀儀式的一環。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武科考試列「舉重」與「負重」,從制度上肯定武藝的重要地位,民間的舉重活動也因而興盛。明清時,「舉石」成為武舉項目之一,石頭最重至一百二十公斤,至少要搬離地一尺,並將石頭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才算過關。

肩膀卡卡舉不高
 

肩膀僵硬疼痛、手舉不高的原因很多,如拉傷、挫傷、五十肩、肩夾擠症候群或旋轉肌撕裂傷等,一定要請醫師診斷,並聽從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復健。平時我們應避免過度使用肩膀,若久坐使用電腦、手機時,要定時起身活動,並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肩膀長期處於錯誤的位置;若覺得不舒服,可熱敷患處十五分鐘,或進行「爬牆運動」-面牆站立,手指沿著牆面慢慢往上爬,至自己可接受的高度後停留幾秒,再慢慢放下,重複數次,可舒緩肩膀不適。

自我挑戰 舉重若輕
 

眾所周知,舉重選手會不斷增加所舉的重量,每一次都是自我挑戰。臺灣有群熱愛健身的長者,年紀分布在七十至九十歲之間,或多或少有慢性疾病,但依然日日練習舉重,甚至到香港參加比賽,舉起了四十五公斤的重量;這比賽人人是贏家,因為他們都變得更健康,也更有信心了。

 

人生本就充滿考驗,我們要舉起責任與榮譽,偶爾還要舉起喪氣的自己,確實不容易;所以更要運用智慧,將壓力轉換成動力,也要勇於承擔,先扛著,再往上一舉。唯有長期積累實力,才能在關鍵時刻,舉重若輕!

「舉案齊眉」的典故

《東觀漢記.梁鴻列傳》記載,東漢有個讀書人叫「梁鴻」,個性耿介,因為世道混亂,他不願意出仕,只願依託在大戶人家皋伯通家中,為他舂米。

 

皋伯通發現,梁鴻的妻子每回送餐,一定將食盤高舉至與眉齊,充分表現對丈夫的敬愛,而梁鴻也會滿懷謝意地接過來;皋伯通因此認定梁鴻絕非泛泛之輩,才能受妻子如此相待,從此對他另眼相看。後世便將「舉案齊眉」用以比喻夫妻相敬如賓。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