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舞動生命】

似貓非貓 似鼬非鼬

玉面之貍尾似牛,上樹竊果如猿猴。

投林漫自比蟊賊,摘鮮聊且充糧餱。

   -清‧蔣士銓〈果子貍〉(節錄)

 

蔣士銓是清高宗乾隆時期的知名文人,擅長詩詞,常描寫民間生活百態及各種自然風物,創作題材非常多元。例如此詩便以「果子貍」為題,他以極長的篇幅來敘述其習性、樣貌,並對於當時有人捕捉果子貍作為食用一事,感到非常不忍,顯現出慈心萬物的仁愛胸懷。

 

在這段詩文中提到,果子貍的尾似牛,上樹取果有如猿猴般敏捷;牠們棲身於林木間,彷彿自比山賊,其實只是食用野果鼠鳥,以此維生而已。短短四句,便生動地描繪出果子貍的特徵,又帶有擬人化的興味,讀來生動活潑。

晝伏夜出 有啥吃啥性
 

果子貍(Paguma larvata)屬於食肉目中很特別的一支家族-靈貓科,此科中的很多物種經常被俗稱為「麝香貓」。之所以會以「麝香」相稱,是因為牠們具有特殊腺囊,會分泌特異氣味的液體,擦抹在樹枝、石塊上,作為其領域的標誌,或是用來吸引異性。

 

靈貓科受限於體形,無法像其他食肉目的大型動物,如熊、獅、虎、狼等一樣狩獵,所以便成為實行機會主義的雜食性動物。以果子貍為例,既名為「果子」,可知牠們最喜歡吃水果,不過也會捕食老鼠、小鳥、青蛙或蛇。此外,靈貓家族為了躲避大型的肉食動物,而選擇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以維護本身的安全。

 

果子貍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及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在臺灣的山區亦常見。牠們的臉部為黑、白相間,尤其是鼻梁為白色,某些個體還呈白色帶狀,一直向上延伸至額頭兩耳間,於是因此而衍生出許多別稱,如:白鼻心、花面貍、玉面貍、白面貍等,其實都源自於面部毛色。

 

以體形來說,果子貍與鼬科和小型貓科動物相仿,甚至有人誤以為牠是黃喉貂(鼬科)或石虎(貓科)的兄弟姊妹。在生物分類學上,其實這幾種動物只是同為食肉目的遠房親戚,彼此的關係並不親近。

偶然相遇的特殊飲品
 

除了果子貍,另有一種知名的麝香貓,也常與現代人的生活發生關聯,那便是能產出「麝香貓咖啡」的「椰子貓」(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椰子貓主要棲息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華南及馬來群島,牠們和果子貍相似,也非常喜歡吃水果,是幫助植物散播種子的主要動物之一。

 

十七世紀末,殖民印尼的荷蘭人引進咖啡樹,開始在爪哇島上種植,使得日後印尼成為重要的咖啡生產國,而在地的椰子貓也接觸到咖啡果,甚至「愛上了」咖啡果的味道。沒想到機緣巧合之下,當地咖啡農發現經椰子貓食用後所排出的咖啡豆,在清洗、烘焙後有特殊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如今便成了奇貨可居的一種咖啡。其實這種味道是因為咖啡豆在椰子貓胃中發酵後所產生的,至於是否好喝,因人而異,見仁見智。

 

還有兩種常被稱為麝香貓的動物,分別是大靈貓(Viverra zibetha)和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以大、小作為命名區隔,的確是因為牠們體形的差別。大靈貓主要生活於華中、華南和中南半島,體形介於中型家犬和家貓之間,尾部有五至六條黑白相間的色環,所以又稱五間貍;小靈貓體形較大靈貓小,但分布範圍較廣,除了前述地區,還擴及印度次大陸、臺灣島等地,尾部有七條以上黑棕相間的色環,所以也稱七間貍。

尋蹤覓跡

在臺灣,果子貍的分布範圍相當廣,大約在二千七百公尺以下的森林中均可見到,尤其是低海拔的闊葉林區。小靈貓主要棲息於低海拔至一千公尺左右的濃密原始闊葉林中,由於人為干擾對其影響較大,目前僅在北部的福山植物園、南部高雄至屏東的山區有比較明 確的族群。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