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語莊意】
不刻意 才自然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唐代•李白〈月下獨酌四首 其一〉(節錄)
何須刻意別靈頑,物物同生宇宙間。
-清代•洪亮吉〈讀史六十四首 其六〉(節錄)
全球知名的暢銷書《刻意練習》,教導人學習技能,必須「刻意」,也就是全神貫注,自我覺察且有意識地朝具體的目標前進,並適時調整,才能同時提升「質」與「量」。如今這個理論已廣泛應用在技藝或運動的訓練上,不過這裡的「刻意」,與莊子在兩千多年前首度提出的內涵,有著南轅北轍的差異。
兩種刻意,各自表述
在〈刻意〉裡,莊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使用「刻意」,是為了抨擊有些隱士,像刻削木頭般箝制、雕琢意志,推舉離群索居、故作高尚的行為,又高談闊論、冷嘲熱諷,好顯得自己與眾不同,表露出傲慢的姿態。所以莊子批評這群隱士是「非世之人」,認為他們完全背離了世間的人倫、常道,一點也不值得嘉許。
後來的儒家知識分子,卻不認同莊子的論點,反而覺得積極、主動地刻削意志,才能嚴以律己、克制欲望,如《後漢書.黨錮列傳》就稱讚當時的清流名士是「刻意則行不肆」,特意磨礪意志,展現出節制、自律的操守。而「刻意練習」所採用的,就是這種正面的解釋。
只不過,莊子當初為何要反對「刻意」呢?
發自天性,才是真意
在莊子心目中,真正的「意」,是〈讓王〉所說的「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那種發自天性,從內心自然流露的情感意念。然而,世人總是容易受到欲望或外物的誘惑、牽引,萌生矯揉造作、不符合天性的妄念、假意,或是為了沽名釣譽、標新立異而「刻意」,做出過分踰矩、違背常理的事,招致不好的下場。
在〈人間世〉,提及「愛馬的人」無微不至地照顧,給馬兒用最好的東西,還在一旁驅趕蚊蟲;卻在撲打蚊子時不小心驚嚇到馬兒,導致牠咬斷勒口、掙脫籠頭、毀壞胸帶,害得自己和馬都受了傷。莊子以這個故事警醒世人,若不能依循對方的天性,一味用自以為是的態度、想法來對待他人或萬物,那麼即使付出得再多、照顧得再用心,也可能適得其反,讓原本愛護對方的意念,變成傷人又傷己的雙面刃。
因此,我們與他人、萬物互動時,一定要秉持真心誠意、隨順對方的真實天性,才能言行得體,恰當地將內心的真情意傳達給對方,達成以心印心的理想。那要如何才能發乎天性、真誠待人呢?
無情,就不會內傷
莊子說,很簡單,做到「無情」就可以了!
可是,生而為人,怎麼可能沒有喜、怒、哀、樂呢?捨棄了情感,變得冷酷無情,還算是個人嗎? 在〈德充符〉中,惠施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莊子是這麼回答的:大道賜予我們人的外貌,上天賦予人人不同的形體,怎能說不是人呢?況且所謂的「無情」,並非要人殘忍絕情,而是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名利財色的誘惑,要能「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就是要提醒自己,常保內心平靜、不隨境轉,才不會傷及身體、擾亂天性;同時也要順應、接納當下的自然狀態,不要刻意養生,才能夠止息煩惱,保有精神的清明安寧。
有趣的是,莊子不贊同「刻意」、主張以「無情」涵養心性,居然在過了兩千多年後,與當代心理治療有了共鳴。怎麼說呢?心理學家認為,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容易失控,有部分原因,是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觀感,為了謀求關注、符合期待而刻意扭曲自我;又或是太過執著於得到喜愛的人事物、想要逃離厭惡的一切,導致不斷焦慮、煩惱。
因此,我們若能遵循莊子傳授的良方,時時向內自我觀照,覺察自身的天性、發展天賦,並隨順身心、外境的自然變化而調適自我,放下對外在名利財位的執著,就能消除貪求、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常保身心定靜、精神和諧。那麼即使生活節奏再快、人際關係再複雜,我們也可以從容不迫地應對、井然有序地處理,進而揮灑生命的光與熱,讓人生充滿意義與成就感,開創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