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字裡行間】

勤勉踏實 基業永固
 

黃袍基業陳橋日,花石風流艮嶽春。

一代興亡皆有數,青衣何事遽加身。

      -朝鮮‧李尚迪〈青衣亭〉

李尚迪是十九世紀朝鮮王國的譯官,曾經十二次出使清朝,漢文造詣深厚。在華停駐期間,結交了許多著名文人,彼此以詩詞、書信來往,十分頻繁。此詩是他造訪開封時所寫,感嘆昔日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為宋朝建立了基業,只可惜傳到徽宗趙佶時,對政事無所用心,整日沈迷於風花雪月中,耗盡國庫營造名為「艮(ㄍㄣˋ)嶽」的皇家園林,終致招來靖康之禍。所以一個朝代的興亡是隨著主政者的作為而有其運數,若非趙佶行事荒唐,又怎麼會淪落至此呢!

 

「基業」一詞最早見於《漢書》,指事業的基礎。在〈翟方進傳〉中提到:「王道粲然,基業既著。」其意義為「先王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方法其實非常卓越,這便是祖先所留下之最顯著的根基。」 甲骨文的「基」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上方是「土」、下方是「其」,與今日字形組合剛好顛倒。「其」是「箕」的本字,為一種盛裝物體的器具,用竹皮編織而成,後世稱作「簸箕」、「畚箕」或「畚斗」。在營造建築物時,必須先清除底座的上層雜土,接著再從別處運來乾淨的土壤,將其層層堆積並加以夯實,如此底部穩固,才能往上構建屋舍。在「其」之中裝了「土」,意思便是將這些土壤運至建築物的預定地點,打夯後蓋房,由此可知,「基」就是指建築物的底部。

 

到了春秋時的金文,不知何故,原先的字形結構顛倒成上「其」下「土」,一直延續至今。其實上古的文字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即兩個上下或左右相反的字形,但仍為同一字,說明當時字體結構尚未固定,後世由於造形美觀或利於書寫等因素,選擇其中一種寫法,才成為現代常見字形。

 

再看「業」,不見於甲骨文,在金文中為一象形字,原始字形較繁複,為二「業」並立,至戰國後才簡化成一個「業」,其涵義是古代樂器架上的橫板,刻成鋸齒狀,可用來懸掛鐘、磬等敲擊樂器。此外,由於古代的簡冊可以捲起來用「韋」(即皮條)捆綁住,亦可掛在「業」上,閱讀時再取下,解帶展開。因此後世便引申「業」是學習的內容,如「課業」;又引申為專精的工作類型,如「農業」;並更進一步引申指因努力而獲得的成果,如「功業」、「家業」等。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