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按名索驥】

雲林 農業之都 雲霧入林

我們生長於斯,卻不一定能「看見臺灣」,熱愛這片土地,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按「名」索驥,回首來時路,也為家園創造新的意義。

 

雲林不在雲林


雲林,地處嘉南平原,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因此擁有全臺最多的稻米、雜糧種植面積,還有豐富的農特產,如西螺醬油、大埤酸菜、斗六文旦、北港花生、古坑咖啡等,故有「農業首都」的美稱。

 

要談雲林,得先從南投的竹山說起,竹山鎮舊稱「沙連堡」,後改稱「林圯埔」。西元一六六五年,鄭成功的部下「林圯」越過現在的清水溪,建立「竹圍仔庄」。連雅堂《臺灣通史》記載:「先是光緒十三年……擇治於林圯埔之雲林坪,為鄭氏部將林圯所闢者,故曰雲林,以旌其功。」雲林之「林」,指的是林圯,稱「雲林」則是表彰他的功勞。另有一說,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派陳世烈駐斗六,他選擇以林圯埔一帶為縣治,見當地風景恰如白居易言「亂籐遮石壁,絕澗護雲林」,便以「雲林」為名。

 

清代的雲林縣是臺灣東西交通之樞紐,為前、後山的分界嶺,後山指花東地區,從花東過來,第一個看到的就是此處,故有「前山第一城」之稱。光緒十九年,雲林縣治遷移至斗六,仍沿用「雲林城」之名,至日治初期也未改變,只是後來發生了八通關等多起抗日事件,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一怒之下,改雲林為「斗六廳」,直到民國三十九年調整行政區域時,才恢復雲林之名,只是縣治依然位在斗六。直至今日,雲林縣轄下依然沒有「雲林市」,而南投縣竹山鎮反倒有「雲林里」。

一「斗六」升的地名


雲林縣治「斗六市」,舊地名為「斗六門」,因當地平埔族打獵有所獲時,便會發出「ㄉㄨ ㄌㄨ ㄇㄣ」的歡呼聲,也有一說是平埔族「斗六社」定居於此,光緒年間才去掉「門」字。還有一些趣味的傳說,如清朝時期,有一位地理先生,因此處地理位置與南斗六星相關,故命名為「斗六」;另一說清朝時諸羅山和斗六爭取縣治,無法決定,後來就比「地氣之重」,兩地代表各帶一筐土來,而斗六之土秤起來是一斗六升,故而得名。

沉默的鋼 圓夢的虹


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下游,連接雲林縣西螺鎮和彰化縣溪州鄉,昔日是遠東第一大橋,西元一九五三年通車,是西螺人北上圓夢的起點;如今雖另有疏通車流的新橋,但仍是重要的歷史建築與觀光景點,不但是香客進香必經之路,亦是當地游子心中「回家的路」。

 

橋拱如虹,橫跨歲月,而天邊晚霞映照,河面上波光粼粼,河畔甜根子隨風搖曳,共譜一支靜謐的鄉村晚安曲。「農業首都」的未來,明天繼續!

俗語說得好

 

  • 北港顯,土庫定。
    人人皆知北港媽祖,其實土庫鎮上的媽祖廟也曾相當興盛,故有此俗諺。顯見土庫街昔日繁華,更意味著神明安定人心的力量。

     
  • 第一憨,是種甘蔗給會社磅。
    日治時期,日人在臺灣各地興建新式糖廠,並強制收購土地種甘蔗,但價格往往低於市價,讓農民敢怒不敢言;梁啟超曾至雲林斗六參觀,目睹此情,寫古詩〈斗六吏〉,描寫當時蔗農的無奈與辛酸,而這句俗諺也在斗六流傳開來。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