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擁抱安康】

關心失智症 精準醫療新展望

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快速老化,失智海嘯迫在眉睫,需要有更多的瞭解,才能夠未雨綢繆;隨著醫學持續發展,精準醫療與新藥研發,幫助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逆轉失智症。

 

失智症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特定症狀的統稱,包括: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語言能力……等認知障礙;思維混亂、躁動、妄想……等行為精神症狀;當症狀嚴重程度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工作,就需要醫療介入。

 

臨床發現,許多疾病都可能導致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約占五至六成。年齡可說是失智症的最大風險因子,許多大腦退化性或破壞性疾病造成的失智屬不可逆性失智症,有些非直接傷害腦部組織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他命B12缺乏、憂鬱症等,也可能造成失智症;及早治療這些疾病,患者的失智症狀可以逆轉或復原,稱為可逆性失智症。

 

預防可說是最好的醫療,要知道如何在未生病之前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或是延後疾病發生,其次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延緩或是逆轉疾病進程,都能幫助我們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建立良好生活形態
 

失智症帶來的照護與醫療成本非常可觀,但風險因子是可變的,不論任何年齡,做好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生活形態,就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 第一步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幾次三十至六十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尤其建議在自然環境(如:公園、森林)中做運動和複雜的動作(如:舞蹈)。
  • 第二步 健康飲食:建議採地中海飲食,注重植物性食物、全穀類、魚類和橄欖油等健康脂肪。
  • 第三步 維持大腦健康:規律的體能訓練和認知活動,都有助於增強認知儲備。
  • 第四步 社交參與:刺激認知功能,增強情緒韌性,有助於減輕壓力對大腦的負面影響。
  • 第五步 優質睡眠(每晚連續七至八小時的優質睡眠)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間或品質不足,都會削弱大腦清除毒素與廢物能力,增加失智和認知衰退風險。

精準醫療用於失智症診斷
 

過去對失智症的診斷多仰賴臨床觀察與心智評估量表,配合一般實驗室檢驗與腦部影像學檢查,不僅正確診斷率不理想,相關的無效醫療也造成可觀的健保浪費。精準醫療的理念已被引入失智症的診斷、治療與預後;其中,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多種生物標記的發展,已經改變醫界對此病的定義,並將臨床診斷提升至生物學診斷。

 

現在運用多種不同的生物標記檢測或檢查,可以將患者分期,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與非藥物介入模式。這些生物標記包括:乙型類澱粉蛋白或濤蛋白的腦部正子掃描,腦脊髓液或是血液的多種乙型類澱粉蛋白或是磷酸化濤蛋白濃度的檢測,或是某些特殊異常蛋白或是分子的檢測,這些生物標記異常分別出現在疾病的不同階段。

 

適當的運用這些生物標記檢驗或檢查,可以協助達成正確的疾病診斷、分期與預後研判,甚至可以早期診斷還沒有任何症狀的阿茲海默症,從而提前規劃早期預防策略。對阿茲海默症的異常基因與病理生理學的逐步深入瞭解,讓我們得以規劃精準醫療,推動為個人量身訂做的精準健康介入模式。

 

阿茲海默症新藥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幾年核可的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欣智樂,專用於治療早期失智症或輕度智能障礙患者,可以有效的清除腦中積累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延緩智能退化進程。但能否使用這類針劑新藥,須先經醫師確定失智狀況,排除非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目前還需要運用乙型類澱粉腦部正子影像學(若必要時考慮加做腦部濤蛋白正子造影),加上腦脊髓液與或血液生物標記檢測,更進一步確定疾病診斷與分期,這些費用相當可觀。

 

然而,某些檢驗公司針對血液生物標記檢驗的疾病正確診斷率非常高,已經符合美國FDA的標準,與昂貴的類澱粉正子造影(這是目前診斷的黃金標準)的正確率相當,尤其是羅氏公司開發的血漿磷酸化濤蛋白181(p-Tau181)檢驗,近期有可能被核准等同於類澱粉正子造影以確定疾病診斷,其成本效益與便利性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此外,還需要做腦部磁振造影與載脂蛋白基因檢測,以排除容易因為治療而發生腦出血或腦水腫的族群。另外,還需要與患者的家屬討論其他治療相關議題,如:合併使用的藥物(尤其是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血劑)安全性,對抗類澱粉蛋白抗體過敏、類澱粉蛋白相關影像異常,包括:腦水腫、腦出血;需定期至醫院接受長達一年甚或是更久的治療,治療費用昂貴,療效在於延緩病程而非根治,加上需定期接受腦部磁振造影追蹤檢查,因此使用與否,需由醫師綜合評估且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