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專題企畫】

潮起潮落 科技的軌跡

科技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

  -社會企業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穆罕默德‧尤努斯

 

六點半一聲鈴響,又到了下班時間。從事網路行銷的妮基早早就先預約了「多元計程車」,三分鐘後將抵達公司門口。她站在路邊等車,先用社群軟體聯絡丈夫,說自己半小時後到家,並從遠端開啟家中的空調與除溼機。

 

上車後,妮基透過APP查看兒子今日的在校成績,接著登入父親的智慧型健康手環的應用程式,檢視血壓心跳血氧,一切正常,這讓身為女兒的她感到寬慰。回到家,先生預約的「多元外送」也已經到了,今天的晚餐是中菜,有炒麵、水餃和糖醋排骨,都是她愛吃的,心一片暖。兒子也剛好回來,說已經跟同學吃了麵包所以不餓,一邊走回房間一邊用手機的語音系統,跟ChatGPT熱烈討論「AI產出的圖到底可不可以算藝術創作?」

 

上述這段小故事,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早就已是日常。但如果把時間拉回三十年前,可能不會有人相信這樣的生活方式竟會成為現實。人類的歷史在科技浪潮下,一波又一波推動文明的進程。我們究竟經歷過哪些重要的轉變?下一波的浪潮,又將帶我們去哪裡呢?我們的心靈,又該何去何從?

進步的浪潮
 

地球生命演化之初,人類出現在自然界並沒有特別的優勢,既跳不高又跑不快,耐力不足又容易累,在獅子老虎等猛獸面前,幾乎只是弱小的存在。可是,當人類開始懂得使用「火」,並且以一雙靈巧的手製作出各種工具後,就逐漸踏上食物鏈的頂端。走到這一步,人類大概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

 

此時,人類的敵人已經不再是野生動物,而是其他會搶奪資源的人類。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優勢,人類必須團結起來,因而逐漸形成聚落,建立共同的語言來傳承技藝,發展出初步的社會、文化和信仰。 這個時候的人類,尚且過著原始的採集和狩獵生活,聚落規模都不算太大,一直要到發展出栽種植物的技術之後-最重要的是小麥和稻米-才開始逐漸擴張。有了穩定充足且可以保存的食物,使人們得以定居下來,並且把多餘的腦力用來發展更複雜的工藝技術,像是燒陶、冶金、煉鐵、建築等。從採集到農業,人類又花了大概六到七萬年左右的時間。

 

農業時代裡,人類發展出規模更大的聚落,並出現許多文明體系,像是西亞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華夏文明等,有著更加複雜的社會結構、商業行為和宗教信仰,並形成龐大的國家組織。歷經千百年的演進,人類在工藝技術雖然不斷提升,從石器、青銅器到鐵器時代,但整體而言,人類生活的差別其實不大,多半還是使用人力、獸力、風力和水力這類型的原始動力。

 

一直要到十八世紀中人類發明蒸氣機之後,人類才總算掌握能源轉換的祕訣,利用液態水昇華到氣態水的過程,取得大量動力來源,並發明紡織機、軋棉機、火車,用機器來取代人力,從事大量生產,而進入所謂的「工業時代」。人類走到這個階段,大概又花了一萬年左右的時間。

 

對科技的探索永無止盡,十九世紀末,人類發明內燃機(引擎)並學會使用石油和電力,被稱為「第二波工業革命」。二十世紀中,發展出核子動能,電腦的發明則被稱為「第三波工業革命」。而這三波的工業革命相隔時間都不到百年。

 

換句話說,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這近兩百年之間,已經發生了極為巨大的變化。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十八世紀,會發現無論是巴黎、倫敦或北京,到處都還是馬車,連衛生下水道系統都還不普及。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駕駛一輛以石油作為動力的汽車,甚至已經不算是尖端科技。

人工智能的浪潮
 

當我們正訝異於科技進步可以如此快速時,社會又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二○一七年圍棋程式ALPHAGO以三比○全勝之姿,打敗當時最強棋手柯潔,世界終於開始正視人工智能(AI)的無限可能性。

 

當時,一般人認為電腦雖然算力強大,足以勝過人腦,但還是比較擅長處理單一任務,像是圍棋、算數、統計、程式等,而人類在進行多工任務或是需要美感的事物上還是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二○二二年生成式AI的出現,很快就打破了這樣的認知。人們只需輸入關鍵字就能自動生成圖片、音樂、攝影、短片和動畫等,成品跟人類的創作幾乎已經沒有區別。

 

ChatGPT則以自然語言生成式模型,來回覆人類的任何問題,並提供大數據的具體建議;寫文章、寫程式、寫樂譜、修照片都可以做得到。從物聯網時代走向AI,人類只花了短短五年的時間。這也讓人開始思考,身而為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否還有獨特性?什麼是靈魂?記憶和個性是否也可以數位化?人與機器之間真正的差別又在哪裡?

寧靜的浪潮
 

在前述中,我們回顧了每一個推進時代的浪潮,從已知用火、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到AI時代,每一次相隔時間愈來愈短。在過去,巨大的轉變可能數千年、數百年才會來一波,現在大概一兩年內就可能整個改朝換代,不斷顛覆過去的生活方式,重塑我們的工作、思維和互動型態,現代人也愈來愈難以適應,深怕自己跟不上時代而落伍,此時我們該如何是好?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

 

社會學家認為,在這個不斷改變的世界裡,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與其害怕自己跟不上,失去競爭力,不如保持開放與學習的心態,培養適應力與韌性,提升自己的軟實力,例如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自我覺察等。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內在」的安定。人是喜好穩定的動物,面對不確定性總會焦慮不安,甚至感到迷失,這其實是相當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如此。心理學家建議,認識自己是應對變化的第一步,當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價值觀與需求時,就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內在的選擇,而非隨波逐流。

 

透過「正念」練習,學習活在當下,專注在此時此刻,而不過度擔憂未來。另外,面對紛亂的世局,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成為重要的心靈緩衝器。面對焦慮和不安,如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關係,成為彼此的支柱,將有助於減低壓力,讓我們有勇氣面對一切挑戰。

 

行天宮寶經《呂帝心經》曰:「以鎮定心,治搖惑心。」神明勉勵我們,面對世事應沉著穩定、臨事不亂。建立「正觀」,以智慧洞悉事物的本質,覺察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此便能生起「正定」,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和考驗,在紛亂的世局中保持清明與冷靜,不會受到動搖,進而實踐「正行」,走出平安路。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我們總會害怕跟不上腳步。然而當我們驀然回首,或許會發現,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或許不在於追趕無止盡的潮流,而是學會在波濤洶湧中,尋得內心的一片寧靜,為自己定錨。有了這份沉穩,無論外在狂風暴雨,都能穩如磐石;潮起潮落,皆能處變不驚,揚帆航向屬於自己的港灣。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