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60期

【專題企畫】

浪起潮湧 自然的脈動

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唐‧白居易〈潮〉

 

浙江的錢塘江潮水,自古以來就是詩人墨客吟詠不絕的主題。白居易這首絕句寫於任職杭州刺史期間,當時他已五十多歲,看著錢塘江永無停歇的潮起潮落,於是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歲月催人老的慨嘆。

 

詩題名「潮」,詩文也繚繞著「潮」來抒發心中感受,用字遣詞淺顯易懂,而深層內涵卻令人玩味再三。白居易將自然現象與人生體悟相結合,如此巧妙的安排可謂別出心裁。

 

潮水來往,周而復始,從遠古至今,看盡萬物的繁盛與衰落。這種無止盡的律動,其背後似乎有股神祕的力量在持續運作,於是我們不禁要發出大哉問:究竟這股力量是從何而來的?

中秋月圓浙江潮
 

錢塘潮是世界知名的大潮,農曆每個月的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日,為浪潮較大的時期,而其極致則在中秋節後,即農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峰能高達五公尺,而潮差(即高潮與低潮之間的海面落差)亦達十公尺。每每潮浪向岸上襲來,猶如千軍萬馬、排山倒海,甚為壯觀。

 

若究其成因,錢塘潮可說是地球上所有波浪形成的縮影。先以中秋大潮來說,此時的地球、月球、太陽幾乎在同一直線上,海水所受到的引潮力(即月球、太陽對地球物體的引力)最大,而引潮力就是造成波浪的第一種原因。

 

其次是地形。錢塘江口是一處巨大的海灣,形狀似喇叭,在西段內口的南岸有一塊突出的陸地,使得此處河道寬約十公里,其河床又因淤積,較上游灘高水淺;但東部的杭州灣外口則寬達將近一百公里,致使海潮易進難退。於是當大量潮水從東邊湧向上游時,江面迅速縮小,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形成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的高潮了。

 

第三項原因則是風,浙江沿海經常颳東南風,風向與海潮方向大致相符,更助長了浪潮的高升。

 

引潮力、地形、風力是影響波浪的重要成因,錢塘潮集三者而大成,其行進速度高達每秒十一公尺、最大衝擊力約為八公噸,瞬間就能掀翻汽車。錢塘潮如此驚人的威力,自古以來就普受世人所敬畏,甚至為其奉立潮神,祈求海潮別造成重大災害。

 

春秋時,伍員(字子胥)勸諫吳王夫差,勿釋越王句踐回國,夫差不聽,爾後又聽信讒言,賜伍員自盡,將其拋入錢塘江中,隨潮水漂蕩;等到句踐打敗夫差,復國成功,憂懼大臣功高震主,於是誅殺文種。當時百姓痛惜忠臣蒙冤受難,便相傳錢塘潮的前浪為伍員所化,而後浪是文種所化,並奉二人為潮神。

 

從西漢開始,一直到北宋,除了民間祭祀潮神,觀賞錢塘江中秋大潮逐漸蔚為風氣,而成為當地重要的節慶活動。甚至南宋還將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的潮神聖誕訂為「觀潮節」,如今歷經八百多年,仍方興未艾。錢塘江的浪潮從未休止,日復一日地翻騰洶湧在一代代世人的眼前,訴說著大自然的壯盛,以及那流傳千年的傳奇故事。

月相長伴潮汐差
 

潮汐是地球海洋最常見的波浪運動。若以字義來說,「潮」和「汐」是指同樣的現象,即地表的海水受到太陽、月球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轉的影響,而產生週期性的升降現象,只不過「潮」是在早上發生的,「汐」則是在晚間發生的。

 

以頻率而言,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是「半日潮」(每天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少部分地區是一日潮(每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因早晚各有一次漲潮、退潮,所以一天就有兩次,一個月三十天便合計六十次,此即白居易在詩中所說的「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並由此可知,錢塘江口是屬於半日潮的地區。

 

前文曾提及,引潮力是引發潮汐的主要原因,而產生引潮力的最主要天體則是月球。由於月球遠比太陽更接近地球,因此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陽的兩倍多。若想瞭解潮汐的成因,那麼就必須先理解「月相」的變化。

 

「月相」就是從地球上觀看到的月光形態。月球本身並不會發光,因此月光實際上是月球表面被太陽照射之後所反射的陽光。隨著月球繞著地球公轉,地球又繞著太陽公轉,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規律變化,而使地球上的觀看者從不同角度見到不一樣的月球明亮部分,此即月相,也就是月亮的盈虧圓缺。

 

進一步來說,當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我們見不到月球被陽光照射的部分,所以月球看來是黑暗的,這是「朔」;當地球位於月球和太陽之間,我們可以完整見到月球被陽光直射的部分,這是「望」。從朔到望,再從望到朔,其間月球會從看不見到新月、上弦月、滿月,然後再從滿月到下弦月、殘月,最後看不見,此為一整個月相,周而復始,整段過程歷經二十九點五三零五八八個地球日,稱作「朔望月」。

 

事實上,潮汐的變化頻率是以朔望月為準,並非依據陽曆月分。因此潮差會隨著月相而有大小的差別。換言之,在新月及滿月時,潮差最大,稱為「大潮」;在上下弦月時,潮差最小,稱作「小潮」。目前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位於加拿大東南部、大西洋西岸的芬迪灣,平均潮差約十一點七公尺,最大潮差則可達二十一公尺。芬迪灣有著與錢塘江口類似的喇叭形海灣,灣口寬達九十二公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造就出如此壯盛的景象了。

 

風生水起生浪花
 

除了引潮力和地形,地球上能夠推波助瀾的力量還有風、火山、地震和大氣壓力的變化。 由風所引發的波浪,在地球的各種水體都可見到。當風吹向水面時,所帶來的壓力與摩擦力使得水面的平衡狀態產生擾動,於是一些能量便從風轉移至水上,水的表面分子產生上下起伏及前後往復的波狀運動,由此而出現了「風浪」。

 

風浪是隨機且不定性的,取決於風力、風速和風向,所以風浪沒有一定的模式,它的波高、波長及周期性也隨著風而變化多端。換言之,風力愈強,風的作用區域愈大、作用時間愈長,就會產生愈大的風浪。例如海上出現暴風時,風浪頻繁發生,一波接著一波,有時一分鐘就高達十二次至十四次,數個波浪疊加在一起,力道非常強大;若是暴風接近陸地,可想而知這種暴風浪的嚴重破壞力。

 

目前已知的世界著名風浪區,為位於南緯四十度至五十五度的海洋上,此處常年吹猛烈的西風,又因海面遼闊,強大的風暴形成巨大的風浪,在航海界有「咆哮四十度」之稱號。

 

另有一種浪,它的成因與風有關,但出現的時地已遠離了風所作用之區域,這就是「湧浪」,又稱作「長浪」。湧浪是風浪離開風的作用區域之後,仍持續傳播的浪;或是當地風速驟減、風向突變之後,所遺留下來的浪。

 

相較於風浪,湧浪的波面平滑且波峰線綿長,有一定的傳播方向。雖然在傳播過程中會因內部摩擦作用而導致波高衰減,但波長(相鄰波峰之間的水平距離)和波速卻持續增加,可以傳遞到數千公里遠的地方。西元一九六一年時,一艘名為「貝齊號」的觀測船曾記錄到西大西洋的湧浪,其波長達到一千一百三十公尺、波高則為二十一公尺;另根據海洋學家調查,夏季時北太平洋加州沿岸的拍岸浪潮,竟然是一萬多公里以外的南極洲附近海域風暴所產生之湧浪。

 

由於湧浪的波速很快,所以源自於遠洋颱風暴風圈的湧浪,往往在颱風來臨之前數日,即可抵達沿岸,古時沿海居民觀測海邊是否出現湧浪,便可知颱風的到來。其次是湧浪的波長很大,行船於大海中的漁民並不容易察覺;而當這些湧浪臨近岸邊,受到地形影響,才會突然湧現三至四公尺高的浪。例如海岸礁石、海蝕平臺,甚至是人造的海隄、消波塊,因地形複雜,經常發生俗稱「瘋狗浪」的巨大湧浪,威脅海釣客的生命安全。

海嘯巨浪有來頭
 

潮汐、風浪、湧浪都是在大自然中持續出現的浪潮,它們一波接一波,伴隨著人類的生活而運行。此外還有一種浪,雖然不常發生,但卻是人人聞之色變的可怕自然現象,那便是「海嘯」。

 

海嘯是因為海底地形突然改變所導致的巨型海浪,其成因是火山爆發、海底地震,甚至是機率很低的大型隕石墜落海底(例如白堊紀末滅絕恐龍的那顆隕石),強大的震波引發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急速向前推進,而淹沒波浪所及的沿岸區域。

 

海嘯可說是加強又放大版的湧浪,它的速度能達到每秒二百公尺,在發生處的波高或許不到一公尺,但波長卻長達數百公里;而當它到達淺水區域時,波長會迅速縮短至幾公里,波高則急劇增高為二十至三十公尺。

 

自人類有觀測紀錄以來,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智利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為非常強烈的自然災害,它以六百公里之時速橫掃整個太平洋,在智利海岸所掀起的二十五公尺巨浪,到達彼岸的日本仍有六公尺高。

 

另外兩次重大的海嘯則是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南亞大海嘯,以及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日本宮城海嘯,皆造成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對許多人來說仍記憶猶新。

 

浪潮是大自然中神祕又強大的力量,地球因為它的起落與擺盪,造就出多彩多姿的樣貌。雖然它有時狂暴,但也能隨著天地的節奏而和諧律動。在破壞與創造之間,浪潮與地球萬物息息相關,訴說著永不休止的生命傳奇。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