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9期

【字裡行間】

起因良善 有所作為
 

試發清秋興,因為吳會吟。

碧雲斂海色,流水折江心。

我有延陵劍,君無陸賈金。

艱難此為別,惆悵一何深。

    -唐‧李白〈送麴十少府〉

唐玄宗開元廿七年(西元七三九年)的秋天,漫遊四方多年的李白暫留蘇州,適逢好友麴(ㄑㄩˊ)十準備前往別的縣城擔任小官,向來任俠尚義的他自然要好好送一送朋友。只是這時秋意蕭瑟,看著好友的船隻漸行漸遠,想到自己流轉各地十多年,試圖求取入仕之機會,卻始終一無所獲。於是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傷感之作,詩人內心深處的細膩柔情,由此可見一斑。

 

詩中的「吳會(ㄍㄨㄟˋ)」是指當時的吳縣與會稽縣,自古以來就是歌謠盛行之地,李白「因為」吳會歌曲而吟唱送別詩,訴說自己雖然擁有春秋時季札守信掛劍的才情,卻無人賞識,至於朋友更無西漢時陸賈留給子孫的萬貫家財,所以兩人都只能隨世浮沈,不由得令人惆悵萬分。

 

「因為」是中文裡廣泛應用的連接詞,用來引發所述事件的緣起與由來,後面常接「所以」,說明其結果。

 

甲骨文的「因」是會意字,「囗」(ㄨㄟˊ)代表一張席子的四方形狀,其中的「大」則象徵一個人躺臥於席上,意思是指用來睡覺的寢具。這樣的墊席通常由草莖編織而成,濃密且輕柔。由於人躺在席上有「靠近」、「依順」的狀態,所以引申為「就」,《說文解字》稱:「因,就也。」便是其引申義,並非本義。

 

不過,日後大多假借「因」當作連接詞,意思是「事由」、「緣故」,其本義及引申義都少為人用。大約戰國時,由於「因」本就是用草莖所編,便加上「艸」而成為「茵」,以代替「因」已經喪失的本義,故「綠草如茵」的「茵」其實原應寫作「因」才是。

 

「為」的甲骨文是左上或右上有一隻手、下方是一頭象。據研究,商朝時中原氣候較今日溫暖溼潤,象是常見的動物,因此發展出專門馴象的人員,訓練象來搬運樹木、巨石之類的重物,甚至還能上戰場。象是陸上現存最大的動物,能馴服牠自然不容易,所以「為」就是用手牽著象鼻,意思是「做不同凡響的事」,表示很有才能或成就,「有所作為」即是從本義衍生而來的詞,其字形本該寫成「爲」,讀作ㄨㄟˊ。

 

除了本義,後世常將「為」用作介詞,等同於「因」、「替」、「與」、「向」、「被」等,後面是受詞,如「為何」,此時讀成ㄨㄟˋ。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