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9期

【擁抱安康】

覺愛之路 探索生命的風景

愛,是藉穿透人與人之間孤獨與分離的創造力,

達到深深的理解與接受,並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付出。

                -謝錦桂毓《覺愛路/錄》

 

自我探索是一條「生命覺醒」的道路,講師帶大家內探「生」之衝突與迷霧,不只是看見,還要看懂、看透與看破,「喚醒」生命,並長出「愛」的能量,學會愛己與愛人,各自完整,一起幸福。 

「愛」與「情」
 

「我愛你」、「我喜歡你」、「我對你有感情」……我們這麼說,卻不見得能釐清其中的差異。

 

有感而發是為「情」,人天生有情,此情來自於自己的好惡、需要,發乎情緒和語言,但這兩者偏偏又是最無常、最不可靠的。「愛」則是透過學習而來,關乎對方「愛與被愛」的需要,並給予理解和接受,但人生而孤獨又分離,兩顆「星球」要如何相互理解?又怎麼接受?

 

愛是「動詞」,得具備行動力、穿透力,能「敲開心門」,只理解,不評斷,才能進入另一階段-無條件的付出,以及積極的關注。由此可知,「情」不等於「愛」,莫將情「錯認」為愛,嘴上說著愛對方,實則只是愛上了自己的付出與癡情。而感情世界的「我好難過」、「我好煩」,甚至產生嫉妒或恨意,都還在「情」的範圍裡;因為愛是不會讓人受苦的,健康的愛情,應是讓我們的生命更高、更大,也更豐盛。

 

失戀博物館的啟示
 

西元二○○六年,一對克羅埃西亞的分手情侶成立「失戀博物館」,於館內安置戀人間曾經擁有過的心愛物,讓人知道分開不一定是割裂,凡走過、愛過都成獨特的歷練,縱然有憾,只要靜下來,允許自己沉澱,終能從歲月中淘洗出記憶的光。

 

那麼,若有機會「失而復得」呢?試想此刻與伴侶的關係正受考驗,而昔日的白月光又照了回來,是該與眼前人和好,還是摘月而去?或有第三種可能?重點不是和誰在一起,而是思考「我知道我『要』什麼」、「我可以『選擇』」;生命沒有是非對錯,不問對不對,只說好不好,而且終歸是「自身」的功課,請勇敢面對。

是「親近」還是「親密」
 

日日與伴侶形影不離,這算親近,還是親密?前者是「身體的距離」,心未必能溝通;而後者屬「靈魂的距離」,是心靈與精神的相通、內在世界的共融。

 

親密關係應是心無距離,彼此信賴與尊重、給予空間,與對方相處時感到很自在,自己的心門也敞開;前文說愛是「敲開門」的能力,雙方都要「開門」,才有交流。不可否認,一個人時怕寂寞,兩個人的時候又渴望自由,我們要練習在關係中享受親密,也好好地做自己。

 

婚姻需要用心經營
 

最初,婚姻是為了個人或族群的生存,才在兩性之間建立起來的制度,如今那是集結愛情、法律與承諾的一種關係;倘若彼此無愛,婚姻將流於形式,變成「談條件」。

 

我們擇偶時常會說要找「對的人」,其實無關對錯,只要瞭解自己的特質,也看懂對方的特質,把兩個不同的生命放在一起,端看「要不要」、以及願不願意去「承擔」相處的結果;兩人若有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向,就攜手向前走。切記,再優質的伴侶與關係,也要與時俱進、隨時調整,因為每個生命階段所需的「好」都不同。

 

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雖遍地泥濘,但也不乏養分,愛便從汙泥中破水而出。若願敞開自我、向內觀照,自有清風過廊;他日相遇,但願我們的生命都已亭亭玉立,風吹十里幽香。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