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洗身-居士本無垢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唐‧白居易〈長恨歌〉(節錄)
洗澡,又稱沐浴、洗浴等,一般指用水洗身或清潔身體,歷來有不少相關書寫,比如前言所引的唐代詩歌裡,剛入宮的楊貴妃獲得唐明皇賞賜,能在華清宮的溫泉沐浴,泉水洗淨了她如油脂般光滑細嫩的肌膚,當侍女扶起嬌美柔弱的貴妃離開浴池,正是她第一次獲得皇帝寵愛的時刻,短短四句詩,讓「貴妃出浴」成了傳統文化中的著名場景。
另一方面,關於洗身的描述也可能「別有用心」,像是宋代蘇軾〈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意思是說:「水和垢什麼時候曾相互容納過呢?仔細看來,兩者在我身上都不存在。我對擦背的人說,勞煩您整天使勁用手臂替我清洗背部了。手輕一點啊,手輕一點啊,我這個東坡居士,身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汙垢。」以身體無垢比喻心志純淨,既蘊含深意,又饒富生活情趣,堪稱一絕。
談到洗身,動物雖無人類沐浴的觀念、設備與用具,但每種動物皆有各自「愛乾淨」的方式;而人類洗澡的歷史已十分悠久,洗或不洗、在哪裡洗、怎麼洗,原來都有故事。接下來,請打開花灑,一邊沖澡,一邊聽幾樁有意思的「洗事」。

動物洗事
您是否想過,動物為什麼要洗澡呢?有人以為動物不一定要洗澡,但其實洗澡對於動物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骯髒的皮膚、羽毛、皮毛是寄生蟲和細菌最好的溫床,容易導致疾病,而洗澡則有助於維持健康,不僅能夠除去髒汙、減少致病原,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調節體溫、提升免疫力等,甚至有標記氣味、增進家族情感等功能,一舉數得。
那麼,動物是如何洗澡的呢?舉例來說,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進行「水浴」;如果棲地缺水,不妨採取「泥浴」、「沙浴」或「塵浴」;只要有陽光,就能做「日光浴」;尋求其他植物、動物協助亦不失為好辦法,如「花浴」、「蟻浴」;有些動物倚賴同類之間互相幫忙;而自立自強的動物也不少,只靠自己就將身體清理乾淨了。
大象洗澡
水是多數動物洗澡的首選,大象也不例外,牠們會將身體浸泡於溪流裡,若水源不足,側躺在水中也很好;牠們還會將長長的鼻子當成水管使用,吸取清涼的水,然後灑滿全身,或是噴向家人來玩耍一番。大象屬於熱帶及亞熱帶動物,在炎熱的天氣下,這樣的「水浴」除了能將身體表面的塵土、汙垢洗掉之外,還可以幫助牠們散熱消暑以及防止皮膚乾燥。
大象也很喜歡「泥浴」,牠們會主動尋找含有泥巴的區域,運用鼻子捲起泥巴,接著潑灑到身上,甚至直接在泥巴坑中打滾,讓泥巴均勻地塗滿全身。涼涼的泥巴能夠隔絕熾熱的陽光,像一層保護膜般防止晒傷,這樣就舒服多了,同時也可阻絕蚊蟲叮咬、避免寄生蟲附著。其他動物如犀牛、水牛、斑馬、豬、狗等,皆是泥浴的愛好者。 泡澡、玩水、洗個泥巴浴,不僅是大象保持涼爽、維護健康的生存之道,亦為牠們享受樂趣的社交方式,讓幼象得以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平安快樂地成長。

鳥類洗澡
和大象一樣,鳥類也喜愛「水浴」,只要留心觀察,經常可見牠們在溪流輕盈戲水,或在池塘拍翅洗澡;當天降甘霖時,不少鳥兒會停駐枝頭,一動不動地接受雨水洗禮,稱為「雨水浴」;而在雨後或清晨,花朵和葉片上出現大大小小的水珠,有些小鳥便欣然飛入花叢,來場浪漫的「花浴」。如果天氣晴朗,很多鳥兒則會做「日光浴」,找個沒有捕食者的安全之處,舒展翅膀,讓陽光平均地晒乾每一根羽毛,可避免黴菌滋生。
大家可能不知道,鳥類還會進行「沙浴」或「塵浴」,例如在沙塵地滾動,或是挖個沙坑窩在裡頭,使得沙子或塵土進入羽毛之間的空隙,直到全身的羽毛多半和沙塵有所接觸,然後再抖動身體或用力拍打翅膀,那麼,翅膀內的髒東西和體外寄生蟲,便會隨著沙子或塵土掉落下來,同時沙塵也能吸收翅膀上的多餘油脂,鳥兒是不是很聰明呢?
更令人驚嘆的是「蟻浴」,有些鳥類會躺在蟻塚上或一腳踩入蟻穴,並將羽毛伸展開來,讓成群的螞蟻爬到自己身上;有的鳥兒則用喙部叼起一些螞蟻,放到自己的羽毛上。當螞蟻受到刺激,就會釋放腹部中用來防禦敵人的物質-蟻酸,消滅住在羽毛裡面的細菌、蝨子或小蟲,如此一來,這些鳥類便達到清潔身體的目的了。
此外,諸如黑猩猩用手指替同伴「理毛」、貓咪以舌頭和唾液進行自我清潔的「口水浴」、天鵝在冬季河流游泳的「冰水浴」、野馬任憑狂風吹拂以颳走草屑的「風浴」……動物為了洗身,各顯本事、妙招盡出,著實教人大開眼界!


人類洗事
人類文明發軔於大河,先民往往居住於河邊,應可推測先民已有入河洗澡的行為。古代文化如埃及、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等,皆有關於沐浴的出土文物或文獻紀載,例如:中國河南省的安陽殷墟,發掘出「寢小室盂」、「右勺」、「龍紋盤」、「弦紋壺」、「青銅人面」等器物,都是商王的盥洗器,距今約三千三百年;又如二千四百多年前的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人體健康仰賴四種體液的平衡,而洗浴有助於恢復這種平衡,可說是早期的「浴療」觀念。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洗澡提出各種分歧的看法,也發展出豐富多元的洗法,十分有趣。
個人浴室與公共浴場
根據《清潔與高雅-浴室和水廁趣史》一書,在西方世界,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浴室,出現在希臘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時代可追溯至西元前一千七百年左右,距今約三千七百年。書中如此寫道:「王后的浴室有一個開口處用於透光,可能掛有半透明的簾子。陶製浴盆內繪有蘆葦圖案,表現的是關於水的主題。一個灰泥砌的高臺,可能是放置洗臉盆用的。四周的牆壁刻有螺旋形的帶子作為裝飾。」除了王后的浴室外,在另一間屋子裡面,「有陶製的浴盆,上面有裝飾性的繪畫,有自來水和排汙系統,這是供個人想澈底沐浴時用的。有跡象表明,當時有熱水提供。」當時的沐浴是在高雅的浴室進行,浴室有浴缸、熱水與排水系統,和現代的沐浴方式差異不大,而且若將當時的浴缸與十九世紀末的浴缸放在一起,造型顯得十分相似,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這兩個浴缸的年代,相差了三千多年!
除了主要供個人使用的浴室外,人們也開始興建公共浴場,尤以古羅馬文明為代表,比方說至今仍留有遺跡的卡拉卡拉浴場,約建於西元二世紀,面積為十三公頃,就當時而言,占地頗為廣大。《清潔與高雅》一書也寫道:「在羅馬,這裡強調集體生活,沐浴是基本的社會義務,最高大的建築物和最好的建築技術,都用於建造公共浴場……這些浴場龐大的程度很難想像。卡拉卡拉浴場的面積比聖保羅大教堂大六倍以上,可供一千六百人同時沐浴……羅馬人無論在哪裡定居,都會建造公共浴場。在倫敦就有小型羅馬式浴場的遺跡,在羅徹斯特有大浴場的遺跡。無論在哪裡發現了溫泉,羅馬人都會利用這些溫泉進行沐浴。」讓我們得以更加瞭解公共浴場的文化,以及古羅馬人對沐浴的喜愛。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上千人共浴的情景,實在很難想像呢。
不洗澡,真的可以嗎?
在現代的臺灣,大家通常一天洗一次澡,然而,不同時代、地域的人們其實未必如此,舉例來說,歷史學者蔣武雄教授就認為,中國雖有「齋戒沐浴」等規範,君王及富貴人家往往也有豪奢的浴池(如前文提及的「華清池」),但一般來說,中國古人是不常洗澡的;又如在從前的歐洲,甚至出現過「洗澡易得病,骯髒可強身」的觀點,而且風行一時!
〈那些年,我們一起不洗澡〉一文指出,歐洲人原本很愛洗澡,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定期到公共澡堂報到;可是十四世紀中葉時,大瘟疫爆發,有些人認為問題出在洗身,他們相信這種致命的疾病經由「水」來傳播,並從皮膚上的毛孔進入人體,因應之道則是用乾掉的汗水把毛孔堵住,於是各地的澡堂紛紛關門,不分貧富貴賤,大家都排斥清潔身體,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也表示自己「一個月才洗一次澡」,而法王路易十三在七歲之前從未洗過澡;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在衛生改革人士的奔走呼籲下,才逐漸扭轉人們對於沐浴的成見。聽聞這樣的「洗事」,您是否也覺得不可思議呢?
回到我們的日常,在氣候相對潮溼的臺灣,建議大家,還是要養成每天洗澡的生活習慣,除了維持身體潔淨外,也能使我們放鬆下來,恢復體力與精神,長保健康。家裡若有寵物,別忘了也要依照動物醫師的指示,適時、適度地為牠們洗淨身體,共度舒適清爽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