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洗衣-砧杵夜千家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秋天總是容易引人思念,若是本該相伴廝守的丈夫,因戍守邊關而在遙遠的他方,那將何等消磨人心啊!於是在長安城中的寂靜秋月下,只聽得千家萬戶的女子捶擊衣物之聲此起彼落,原來是她們想趕緊洗淨征衣,好讓明天一早出發的信差能送到良人身旁,藉此寄託心中無盡的牽掛。
歲月的靜好是許多戰士犧牲個人身家幸福所換來的,李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代入戰士之妻的情境與心聲,並透過月夜不停擣衣的所作所為,訴說著妻子的萬般想念及不捨。「擣衣」是以木杵捶打衣物,用來擣出衣物中受汗水浸漬的鹽鹼質,為古時的一種洗衣方式。擣衣十分耗費氣力,尤其是在寂寥的夜裡,但卻是這些妻子表現情意、排遣愁緒的唯一化解之道。李白由月夜之景,帶出擣衣之聲,再進一步醞釀出人間真情意,而能打動無數人的心扉,實在是傳誦千古的佳作啊!

為了除蟲和保持潔淨
「穿衣」這件事可說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差別之處。在「食、衣、住、行、育、樂」六大民生基本需求中,「衣」有著僅次於「食」的地位,而《漢書.食貨志上》也提到:「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說,當一般人能滿足「衣」、「食」兩大所需,在生活沒有顧慮之後,便會明瞭禮、義、廉、恥等倫理道德的重要性。
衣服並非人類天生就有的「裝備」,它是隨著文明發展出來的,最初可能僅是為了禦寒,逐漸衍生有美化、遮羞等功能。然而衣物究竟是何時出現的?據科學家研究,應該與體蝨出現的年代相符合。因為寄生在史前人類身上的蝨子,大約在十一萬年前至七萬年前分化成頭蝨和體蝨兩個亞種,換言之,原先這些蝨子是生存在人體的毛髮裡,但由於人類開始穿上衣服,所以演化出專門生存在衣料纖維中的體蝨,此即衣物出現的關鍵點。
有了衣服,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但也產生寄生蟲、髒汙等問題,於是「洗衣服」便成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後的一項生活大事。
目前所知最早的洗衣紀錄是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畫,當時有專門的僕役負責法老和貴族的洗衣工作,而從畫上得知過程是敲打、搓揉、漂水、擰乾四個步驟,與後世用手洗衣的方式也相去不遠。古埃及人洗衣服之所以需要敲打,其用意和中國古代的「擣衣」原理是一致的。
大自然饋贈的「洗禮」
以「洗淨」的角度來看,水本身就是很好的清潔劑,但有時衣物會沾染油汙,由於油脂分子和水分子是兩種互斥的物質,因此沾有油漬的衣物若僅依靠水來清洗,其實效果有限。
於是,因緣巧合之下,古人發現草木灰是種不錯的清潔劑,能夠有效去除油脂和蛋白質汙垢。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籍《禮記‧內則》中便記載:「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澣。」「漱」和「澣」(ㄏㄨㄢˇ)都是「洗滌」之意。 草木灰為植物在燃燒後所殘留的粉末狀灰燼,主要成分是碳酸鉀(K2CO3),遇水後分解成二氧化碳(CO2)及具有鹼性的氫氧化鉀(KOH),氫氧化鉀又可與衣物中的油脂產生反應,破壞油脂分子間連接的脂鍵,分解成可溶於水的脂肪酸鉀鹽和甘油,以達到清除油垢、汙漬的效果,而此種過程便是「皂化反應」。
古人雖然並不明瞭皂化反應的真正原理,但草木灰的清洗成效卻讓人人稱羨,所以草木灰在中國、印度、波斯、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中均廣泛被應用為清潔劑,可說是人類第一代最親民的大眾「洗衣粉」呢!

從肥皂到洗衣精
草木灰是一種未經加工的自然清潔劑,很容易取得,但人類想要更具清潔效果的產品,於是便發展出至今仍廣泛使用的肥皂。
肥皂其實也源自於草木灰,因為肥皂的主要成分與碳酸鈉(Na2CO3,即純鹼,又稱蘇打)相關,而一些生長在鹽分含量較高土壤的植物,其焚燒後的灰燼成分,除了碳酸鉀以外,也含有碳酸鈉。在將近五千年前的地中海東岸及兩河流域,生長著許多鹽土植物,當時有人發現,這些鹽土植物的灰燼與水、油脂混合,再經煮沸、風乾後所得之物,具有很好的去汙功效,於是便出現了「肥皂」的雛形。
從鹽土植物的草木灰轉化而來的肥皂,可以切割成塊狀,或用特定模具塑形,並且能加入香料、精油或染料,使其聞其來芬芳、看起來美觀;此外,肥皂的用途很多,不只用於洗衣服,還能洗澡、洗物,比起一般單純的草木灰更具吸引力。不過肥皂的清潔效果與純鹼的純度有關,可是純鹼的製成並不容易,因此肥皂的造價高昂,在三、四千年的漫長歲月裡,一直都屬於王公貴族的奢侈品。 西元一七九一年時,法國化學家尼古拉‧勒布朗(Nicolas Leblanc)成功地以食鹽煉製出純鹼,從此純鹼得以大量生產,降低了肥皂的成本,使其成為廣泛應用的清潔用品。 隨著化工產業的發展,洗衣劑又再度推陳出新。一九○七年,德國漢高(Henkel)公司研發出洗衣粉,相較於肥皂,它的可溶性高、起泡多,浸透、殺菌、潔淨的效果更好,能減少搓揉衣物時所耗費的力氣,推出後便受到許多人的歡迎。不過洗衣粉的某些成分,如螢光劑等,經常汙染環境,而為人所垢病。至一九五八年,化學家從石油中提煉出新型態的表面活性劑,可以達到洗衣粉的效果,但酸鹼度接近中性,不傷皮膚,排放至大自然中也容易分解,此種更善待環境的清潔劑就是今日最常見的洗衣精了。
古今肥皂 原來有差別
肥皂是人類有文明以來使用最久的清潔劑,但很長一段時期由於價格昂貴,其實並不普及,也非東西方通用的物品。 在中國古代,除了使用單純的草木灰來洗衣,至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將豆粉加入白芷、白蘞等藥材,配上研磨成糊狀的豬胰,再混合香料,製成丸狀清潔用品,稱作「澡豆」,與肥皂類似,用途廣泛,但成本比較低廉。 除了澡豆,當時華北還有一種經常用來作為洗滌劑的植物果實,那便是「皂莢」(Gleditsia sinensis)的莢果,將莢果煮熟擣爛後,即可在洗衣時派上用場。
到了南宋,進一步出現了另一種合成清潔用品,而這也是「肥皂」一詞的來源。當時有人發現有一種樹的莢果和皂莢果實非常相似,但卻比皂莢果實更加肥大厚實,於是將其稱作「肥皂莢」(Gymnocladus chinensis)。尤其肥皂莢的莢果經煮熟擣爛後,再混合白麵、香料,揉成團塊狀,在洗滌時的清潔效果特別好,便把這種用品稱為「肥皂團」。
明朝以後,坊間出現另一種產品,這是在澡豆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即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再加入蘇打或草木灰來代替豆粉,然後與熔融的豬油及香料混合均勻,再壓製成塊狀或球狀,與今日香皂的成分已近似了,當時人稱為「胰子」。
販售胰子的商店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今日我們所熟知的肥皂,大約是十九世紀初傳進中國的,起先叫作「洋皂」或「洋鹼」,日後因「肥皂團」一物已少為人用,於是也就將這西方的類似清潔用品稱為「肥皂」了。


從手動到自助洗衣店
洗滌劑的不斷改良,可以使衣物洗得更清潔,但全部過程仍需要人為操作,既耗時又費力,真是好不傷神啊!
在西元一九五○年代以前,全球絕大多數地區的洗衣事務均由女性以敲、搓、漂、擰之方式完成,幾乎和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畫如出一轍,而工具也僅限於棒槌或洗衣板,這種情形直到洗衣機普及化之後才有所改善。
最原始的洗衣機其實早在一七六六年即已出現,這是一位德國教師雅各.克里斯汀.沙弗(Jacob Christian Schäffer)發明的,他在大木桶中設置一枝直立軸,軸的下端為數片槳葉,然後轉動直立軸,使槳葉旋轉來洗衣。一七八七年,英國的愛德華.比瑟姆(Edward Beetham)和亨利.西吉爾(Henry Sidgier)兩人則將洗衣的大木桶改成橫臥於木架上,成為轉軸從旁邊轉動的滾筒式洗衣機。雖然這兩種洗衣機都可洗滌大量衣物,但仍需人力操作,因此難以普及,不過它們的洗衣運作原理卻是日後洗衣機的兩大雛形。
能夠讓洗衣機成為一般人的家用產品,主要還是因為使用電力代替了人力。一九三七年,美國班迪克斯(Bendix)公司推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電力操作的洗衣機,可以自行注水、洗滌、脫水,至此才真正為人類節省了力氣和時間。
時至今日,洗衣機的功能、機型不斷推陳出新,洗衣服已不再是辛苦的家務負擔了。尤其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轉變,許多都市上班族會將家中衣物拿到自助洗衣店洗滌,只要加入洗衣劑、按下啟動鍵,一切輕鬆搞定。甚至有些自助洗衣店還設有座位,等候洗衣的人可以喝杯咖啡、看本書,或許還能與其他來洗衣的人聊上幾句,發生一場浪漫的邂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