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洗心-照我平安路

意誠心正,每天把自己的心地打掃乾淨,
心地若打掃乾淨,日子就好過。
-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
走入行天宮,在洗手區的鏡面上,寫著朱紅的「洗心」與「問心」,鏡裡倒映著一張張虔誠的臉孔;心,是一面鏡,洗乾淨才能照見自性,以及遠方的路。
無明-此心蒙塵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原本都擁有純淨、善良的本性,但有些人受到「貪、瞋、癡、慢、疑」的誘惑,漸漸忘卻根本,讓心靈蒙上了一層灰塵,使人生偏離正道,稱為「無明」。
比如為了利益,人與人相互爭強鬥狠、相互猜疑,並隨之產生了嫉妒、瞋恨等「毒素」,由於心念受到蒙蔽,無法辨別是非對錯,只能讓惡念帶著走;更因此說了「惡語」,造了「惡業」,也結下了種種「惡緣」,一切形成惡循環,讓人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
玄空師父開示:「萬般由心。」心會主導我們的命運,若把心「弄髒」了,自己會過得不快樂、不平安,也帶給別人無盡的煩惱;所以要趕快「洗心除垢」,還我「本來面目」,方能踏上光明正道。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洗除無明呢?

問心自省 找出問題
嗟乎人心,不治不純;如彼亂絲,不理不清;
如彼古鏡,不磨不明;如彼劣馬,不勒不馴。
-《呂帝心經》
呂恩主感嘆道:唉!這些被後天環境、聲色犬馬、名利祿位所蒙蔽的人心,就好像那一團凌亂的絲線,如果不打開纏結、加以梳理,就無法恢復原有的整齊秩序,絲絲分明;又像那陳舊的銅鏡,如果不仔細打磨、擦拭,就無法保持明亮潔淨;也像那頑劣的野馬,如果不用繩子牢牢拴住,加以約束,就不會溫順服從。
所以,我們要隨時隨地反省、問心,保有敏銳的覺知,詳細檢視每個細微念頭的起伏變化,從而梳理、解開纏繞,斷除惡因,讓心靈恢復清淨自在;就像平日會打掃房屋,心地也需要隨時清掃,一旦發現行差踏錯,就要及時改正,決不貳過。或是從根本上清除「髒亂源」,做事之前,要先問過良心,如果是不正確的事,就絕對不能去做;即便在獨處時,也要謹言慎行,保持正心,防止原本的清淨心被無明欲望所牽引,才不會因時勢或環境,就改變自己的道德節操。
洗心懺悔 喜獲新生
青天不加悔罪人,改卻前非便無過, 無過之人吉祥增。
-《孚佑帝君大洞真經》
可能有人聽了,覺得很擔憂,心想:「我只是個凡人,難免有些習氣,或有做錯事、心念偏差的時候,那該怎麼辦呢?」其實,「打掃」本來就是一輩子的功課,我們只要記得時常清掃心塵,久而久之,自會形成「心靈的肌肉記憶」,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有錯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不知自己有錯,或是明知有錯而不改,甚或一犯再犯;那些錯誤就跟屋角的蜘蛛網一樣,一時半刻不覺得髒亂,但若長期不除,就會四處纏繞,把好好的「心屋」變成廢墟。我們若知錯能改,就像是撢除屋子裡的蜘蛛網和灰塵,剛開始要仰著頭,覺得好累、好痠痛、好辛苦,而且還會噴嚏連連;但為了長久的幸福,還是要努力打掃,讓心靈煥然一新。
改過是一種智慧,也是勇敢、負責的態度,只要我們能夠自新, 恩主公就跟父母一樣,會再度疼惜我們,幫我們消災解厄,度過人生的難關。

奉行經典 點亮心光
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萬事之根本。
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
每部經典都是聖神仙佛慈悲傳世的智慧寶藏,蘊含人生大道,教示我們恪守五倫、勤修八德、常行十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全方位照顧生活中的每個層面。
而我們讀經典的目的,並不是有所求,而是要深刻理解,將經典的義理內化於心,進而淨化身心;倘若能夠奉行經典所言,修德行善、關懷與服務他人,那些原本包覆在本心的髒汙便會層層剝落,顯露原本清淨的自性。那麼,即便外界的「沙塵暴」再度出現,我們依然能保持靜定,不隨得失起伏,更能放下煩惱執著而輕安自在,只因心中自有淨土。
我們也可透過抄經淨化身心口三業,安定身心,累積福慧資糧。抄經時應端身正坐,於方正格中一筆一畫地書寫,即在修持身業正直無偏;全程止語不交談、不使用三C產品,是為修持口業謹慎無妄;抄寫當下需虔誠、專注,將心念完全投入在神明的智慧中,而抄經圓滿時的回向祝福,更能使心量寬闊,正是修習心業的清靜無私。
念行皆善 啟動循環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
當人心存善念時,就算尚未行善,神明也會鑒察到良善的心意,護佑我們。因為只要我們心有善念、滿懷善意,自然會說出善言、做出善行;與人相處,能夠傾聽、體貼人,散發溫暖的能量。
每個人都有同理心,也都有給予的能力,只是有時難免缺乏行動力,因而錯過助人良機。其實無論是付出物資、關懷或鼓勵,都會形成一股正能量,請不要遲疑,細心去體察他人需求,幫助困難者離苦得樂;這並不是只幫了一個人,即便是些微善行,也會在對方心中種下福慧的種子,讓慈悲與善念茁壯,啟動善的循環。
而行善之道,並不在於布施多寡,而貴在真心誠意。無論貧窮或富有,我們都有能力做好事,只要是出於本心,哪怕只是一句讚美、一抹微笑,也是彌足珍貴;一個能夠無私付出、與人方便者,他的心靈不但無染,相信也充滿了芬芳。


以水為師 淨心滌慮
行天宮北投分宮有座「心池」,每當池水湧泉,水柱此起彼落、跌宕有致,而散濺的水珠如珍珠般晶瑩,而泉水噴湧恰如一朵盛開的花……水雖柔順無形,卻能滋養萬物;涓滴之水雖柔弱,但面對堅硬的石頭卻能「以柔克剛」。若我們效法水之德行,言語柔軟,待人謙卑包容,利益眾生,與世無爭,便能為心靈帶來祥和之境,生活亦平安多福。
另外,水是生命的本源,亦能洗滌髒汙、傳遞能量,人體中的水分約占百分之七十,所以我們原本就帶著自淨、自愛的能力;只是後來受到欲望牽引,或是遭受創傷而不安,導致「生命之水」枯竭。若想化濁氣為清水,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最要緊的就是靜下心來,遣除欲望,放下無謂的執著和計較,讓心靈保持「空」的狀態,那麼心神就會安定清明。
而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亦為我們指引了一條明路:我們要「讀好書」,培養明辨是非的智慧,在人生中,不管遭遇的是逆境還是順境,都能做出正確選擇,寫出美麗的一頁書;「說好話」,以言語來傳遞正能量,培養人與人和諧共振的氣場;「行好事」,涵養寬廣的心量和包容力,秉持同理心,無所罣礙,不求回報;「做好人」,安於本分,正直處事,勇於承擔,發揮智慧和力量,以此灌溉生命的福田。
洗臉、洗澡、洗衣只能保持外在的整潔,唯以反省、懺悔之水來清洗身心口,摒除偏邪雜念,保持智慧清明,才能讓生命純潔無染;洗滌過的心靈恰如一面透徹的明鏡,照出清晰的前路,映射出美好風景,我們的人生也因而變得平安、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