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境藝象】
行天宮三宮壁畫巡禮(五)
菊有清節可延壽
菊在古代典籍中又寫作「鞠(蘜)」,是四君子中秋季的代表花卉,《禮記.月令》即將黃菊綻放,視為秋天來臨的徵兆。在行天宮三宮,就有七幅以菊為主題的壁畫。

菊之品德
在古代,菊的用途相當多元,如《周禮》記載隸屬「蟈氏」的官員,會把牡菊焚燒成灰,用來驅趕宮廷裡的蛙類;春秋時,愛國詩人屈原則將菊花製成乾糧,等到春天再食用。
而菊在眾花凋謝後的秋天綻放,且在寒風嚴霜的摧折下,依然昂首盛開,遂有「霜下傑」、「寒英」等別號,給人堅毅貞定、淡泊不爭的印象;又菊的花色澄黃,往往讓人聯想到天上的太陽、珍貴的黃金,於是博得了「日精」、「黃花」、「金蕊」等美名,展現高貴、光明、純淨的品格。
像古代皇后穿著的「鞠衣」,即以顏色如菊得名,以此期許皇后擁有貞潔的操守;祭祀神明時,也會供獻菊花,如《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描寫春、秋兩祭裡,分別獻上高貴脫俗、淡雅堅貞的蘭與菊,祝願神靈恆長永存,期能獲得神明歡欣鑒納,降賜祥福;屈原更在〈離騷〉中,以菊的清高絕俗,期勉自己堅守光明磊落的志節,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若仔細觀看行天宮三宮的菊花壁畫,也會發現菊的莖梗都鮮明堅韌,象徵君子耿介堅毅的品德;花朵則以沒骨畫法勾勒花瓣,呈現柔軟而層次儼然的模樣,並迎風昂揚,以此彰顯君子剛柔並濟、不畏風霜的氣節。
隱逸與友誼的象徵
到了東晉,陶淵明當官時,因不願向當權者折腰巴結,最終選擇辭官歸隱,終生務農;又由於他酷愛菊花,所以世人將他不慕榮利、清廉自持的風骨,與菊花淡泊無爭、高風亮節的象徵合而為一,賦予菊「花之隱逸者」的雅稱。
所以許多提及菊的文學作品,都會使用與陶淵明有關的典故。如台北本宮前殿右次間,有幅菊花壁畫的題詩:「白衣不至酒尊前,掩卷高吟深閉關;獨向籬邊把秋色,誰知我意在南山。」後兩句化用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前兩句則轉用了他的故事:某年的九月九日,家家都在喝菊花酒,陶淵明卻因家貧無法買酒,無奈地在東籬旁賞菊。忽然,一位白衣人拜訪,自稱是受了陶淵明好友王弘請託,特地來送酒。於是陶淵明邀請他一起共飲,盡興而歸。而好友對陶淵明的關懷、雪中送炭,也讓菊花成了友誼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四君子畫,通常一幅圖只畫一種花,但行修宮(三峽分宮)前殿右梢間的兩幅菊花,卻分別搭配竹、梅入畫,形成「德不孤,必有鄰」的別緻景色。其中,「竹菊圖」以竹、菊、石構圖,強調竹、菊的堅貞;而「梅菊圖」則以菊叢、含苞未放的梅樹,讚歎兩者皆能歷霜雪而不凋;又在題詩:「獨酌欣逢重九日,黃花開處故人來」中,化用了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讚頌君子以德會友、患難見真情的操守。
具延壽消災之寄託
不過,為什麼九月九日重陽節,要飲菊花酒、與親友共聚呢?
根據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時常服用菊花能「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有助於通暢全身的血氣,讓身體輕盈健康、減緩衰老、延年益壽;所以西漢時,便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可以長壽的說法。後來,相傳東漢時,費長房要弟子桓景,九月九日跟家人帶著裝有茱萸的紅色香囊,一同登高、喝菊花酒以躲避災劫。從此以後,菊花搖身一變為能延長壽命、消災解厄的吉祥之物,而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釀製的酒或茶,也成了重要的民俗活動。
因此,我們食菊、飲菊、賞菊,更要涵養菊花清廉有節、潔身自愛的品德,相信就能如菊花般散發淡雅的道德心香與正能量,挺過人生寒冬霜雪的考驗,並能轉變命運、趨吉避凶,開創平安順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