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
《太上感應篇》今譯今註(四)

【語譯】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本著良心,如果是順應天理、合乎道德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如果是違逆天理、不合乎道德的事,要立即退避、改過,絕對不可以做。
行事不能走邪門歪道,包括不涉足不正當的場所。即使自己一個人獨處,沒人看見、沒人知道,依然要保持端正坦蕩的心念,舉止光明磊落。
【說明】
這兩句經文,可說是世人行為的準則,以及如何行善積德、廣植福田的總綱,開示我們要常行正道。而行正道的首要,就是要能「明辨是非」,須清楚判斷善惡,更要有勇氣辨別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錯,主動自我反省,真誠懺悔改過。
尤其現在社會充斥許多光怪陸離的亂象,大量似是而非的言論,以及虛假消息被散布,這都是因為有許多人無法分辨對錯,或是被貪瞋癡蒙蔽,陷入混亂的價值觀。
而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將「讀好書」列在首位,即是提醒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讀好書」不限於實體紙本,也包括好的文章、課程、演講,或是與善知識交流等等。只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明白善惡的界限,才會知道如何「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做到「知行合一」。
當我們心中明白是非對錯,面對利益的誘惑、人性的挑戰,就不會迷惘茫然,也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能以道德及利益他人為依歸,選擇道義、拒絕不義,在自身的崗位上安分守己、盡己所能。
而要避免誤入歧途,堅守道德意志,還要做到「慎獨、慎始、慎微、慎染、慎終」。「慎獨」是獨處時,行為依然不放縱、不逾矩、不苟且。「慎始」是在事情初始階段,就要小心謹慎;在誘惑一出現時,就果斷拒絕。「慎微」是在細微之處,不敢有所輕忽,不讓邪念趁虛而入,避免禍害由此萌發。
有句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的影響往往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因此我們要「慎染」,擇交益友,摒棄損友,遠離不良環境,才能向上提升,避免向下沉淪。「慎終」則是有兩個意涵。一是不能因為事情快到終點就鬆懈大意,才不會前功盡棄;二是慎重考慮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也就是以終為始,警惕自己不可心存僥倖,妄作妄為。
只要我們謹慎守護身心口三業,依循正道行事,絕不違背良知天理,就能修善修福;並能以身作則,發揮正向影響力,感化身邊的人,相信將能匡正、淨化混濁的人心,讓社會風氣更加良善,人世間也會更加清淨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