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鐫詠】
行天宮北投分宮 楹聯賞析(30)
行義達一世忠貞,志在春秋,心同日月;
天神顯千秋靈應,功昭蜀漢,澤被臺員。

【語譯】
關聖帝君一生行義,體現忠誠堅定不移的節操,並立志發揚春秋大義、恢復漢室正統,光明磊落的堅貞之心,與日月相映成輝;
關聖帝君魂歸天府,領任神職,千百年來顯現神威,護佑世人的靈驗事蹟頻傳;成就的道德功業,不僅奠定蜀漢立國的根基,恩澤更留傳久遠,直至今日行天宮三宮宏揚聖教,保佑臺灣百姓平安。
【註釋】
一 忠貞:忠誠貞正。《莊子.漁父》:「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
二 靈應:靈驗、感應。《太平廣記.王延鎬》:「梓州有陽關神,即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也,靈應嚴暴,州人敬憚之。」
三 被:及於、加諸。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事對》:「周公繼文武之業,成二聖之功,德漸天地,澤被四海。」
臺員:即臺灣、臺灣人民。連橫《臺灣通史》:「夫臺灣原作『埋冤』,漳、泉之音也,故或曰『臺員』,或曰『大灣』。」

【賞析】
本楹聯書體雖為楷書,然橫寫的勒筆卻出以隸書的樸拙,如「行」、「天」、「志」、「在」等字尤為明顯,使秀麗典雅中兼有渾厚直實的風格。
此聯共三組六句,上、下聯首鑲嵌「行」、「天」二字,指明地點為行天宮。
本聯以上聯寫 關聖帝君降生東漢末年時的聖德懿行,下聯則提舉 關聖帝君領任為神後的功勳德業。聯文雖以「一世忠貞」的短暫,對比「千年靈應」的悠長,但兩者實則互為因果,以此讚歎 關聖帝君成就神聖、護佑蒼生,精神流傳久遠,是由於一生貫徹忠義,堅貞不改的緣故。
而上聯「志在春秋,心同日月」互為對句,是工整的「單句對」,取意自《關聖帝君明聖真經》的「春秋丈夫志」、「精忠冲日月」,指內在的聖心宏志;又以「春秋」象徵「春去秋來,年復一年」、「日月」象徵「日升月落,日復一日」,讚揚 關聖帝君忠於劉先主,時時以天下百姓為念,匡扶漢室的心志堅毅恆久。
而下聯「功昭蜀漢,澤被臺員」亦為單句對,指 關聖帝君煥發外顯的聖功德澤。其中,「功昭蜀漢」是昔日降生漢末時的事蹟,代表過去,對應上聯的「行義達一世忠貞」;而「澤被臺員」則指現在,於行天宮三宮所在的臺灣, 關聖帝君護國佑民的德澤,以及勸勉世人斷惡修善、勤修五倫八德的公善之心,依然如日月般照耀著每一個人、每個角落;更以「顯千年靈應」,頌揚 關聖帝君的恩澤源遠流長。
而楹聯中的用字,亦富含深意,如以「達」、「顯」二字,期許人人皆能自我惕勵,效法 關聖帝君貫徹始終、堅貞不移的志節,能勿忘初衷,竭力把握有限的生命,將內心的愛與關懷顯化為行義施善的實際行動,來達成克己利人、感化人心的善願,讓社會更加和諧平安,幸福滿人間。
| 楹聯撰書者介紹 |
|---|
|
賈景德(1880~1960) 字煜如,號韜園,山西沁水人。 工於詩文,為前清舉人、進士,曾任清代山東招遠、郯城縣令。 民國肇興,參與北伐、抗日、剿共等,皆悉力以赴,以勛業名世。遷臺後,治事之餘,遊心於藝,兼擅書法,踵門求書題畫者,無不應允。提倡讀經,使人知為學立人之本。歷任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等職,並曾籌建明倫堂於臺北市孔廟。書法硬瘦遒勁,屬正統館閣體書風。著《韜園詩集》、《韜園文集》傳世。 |
| 楹聯小百科 整組對仗的「複詞」與「專有名詞」 |
|---|
|
楹聯上、下聯相互對仗的兩個單字,講究詞性相對,也就是名詞必須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則對虛詞。然而,若是相對的字詞是「複詞」或「專有名詞」時,則不受此限。以本楹聯為例,首句「忠貞」兩字的聲母同為「ㄓ」、「靈應」二字的韻母同協「ㄧㄥ」,是「衍聲兼合義複詞」,以詞組而非單字的形式對仗。至於下聯單句對中,「蜀漢」專指三國時,劉先主在四川建立的政權;而「臺員」則為「臺灣」的別稱,是依照明清時的閩南方言轉譯的漢字,皆為專有名詞,不可以拆分。若能明白複詞和專有名詞必須以整體來理解,就能更正確地體會聯文中蘊含的趣味與深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