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皆宜】
攀 躋千仞上
竭盡全力去奮鬥是有價值的。
而能夠站在山頂,只不過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
-日本登山家 加藤文太郎
在詞語中,「攀爬」二字時常連用,但細究還是有些不同。《說文解字》云:「攀,引也。」表示用手抓著東西向上移動;而《廣韻》:「爬,搔也。」本意為抓癢,後多為手足伏地前行之意。
輕鬆爬樓梯
人類學家發現,距今一百三十四萬年前的鮑氏傍人,前臂相當壯碩,抓取、攀爬都沒問題;同為靈長目,今日的猿猴依然擅長爬樹,但人類經演化後更適合行走,有人打趣說這是拿「上路」交換了「上樹」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往上」的時刻,應該是爬樓梯吧!是否常因此感到疲累呢?分享一個「不累」的小祕訣:左右腳著地的位置比骨盆寬度再寬一些,並用整個腳掌著地,以骨盆一左、一右帶動身體往上,同時順勢擺動脊椎,但頭要維持在中心位置;簡而言之,就是藉由「骨盆」和「脊椎」帶動,略帶節奏地往上走,可減少大腿肌肉的痠痛感。
攀樹非爬樹
靈活的孩子可能爬過樹,但「攀樹」並非單純上樹,而是利用安全的繩索系統,以及肢體的協調與力量,爬到十公尺以上的樹冠層。攀樹活動起源於美國,最初是因應伐木業吊車無法到達而生,後來為瞭解樹冠層生態,學術界也運用了這個技巧攀樹,因此逐漸發展成休閒活動;近年更有「攀樹師」這種新興職業,進行樹木健檢、修剪與採種,截至二○二三年為止,全臺灣也只有四十位。
攀樹必須克服對高度的恐懼,也透過高空才有的視野,豐富生命的經驗。全臺第一位考取國際樹藝協會(ISA)證照的攀樹師「鴨子」說過:「(攀樹)不是對樹木的征服,也不是為了居高臨下,而是在攀爬過程享受與自然的近距離互動,感受樹木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時觀賞樹冠層中豐富的生態系。」感受、珍惜生命,以及尊敬大自然的給予,守護土地,或許才是攀樹真正的意義。
登高望遠趣
攀岩與登山有何不同?前者攀援陡峭岩壁,後者行走步道,都為登頂望遠,只是「路數」不同;在國外,攀岩原本是登山的一環,因某些路段可能會需要借重攀岩技術,直到一九七○年之後,攀岩才獨立成為一項運動。
無論攀岩或登山,人們要克服、登臨的,始終是自己的心。事前評估風險,做好準備,勇敢但不莽撞;山路難行,我們要直面疲憊與孤獨,可以失敗,但不放棄……人生亦是如此,曾以為最美的風景在巔峰,但更感動的,應是看著自己向上,一步步地成長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