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生命】
走入人類生活的貓族
得勝貍貓強似虎, 及時鴉鵲便欺雕……
-元.施子安《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二回》
施子安,字肇瑞,號耐庵,為《水滸傳》的作者,其書描寫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條好漢齊聚梁山泊的故事,由於刻劃人物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數百年來吸引無數讀者,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從這段文字的引喻功力,便可知作者文彩之高下:當貍貓、鴉鵲得勝或強大之時,就連虎或雕(「鵰」的本字,即鷲)都不會放在眼裡。意思是小人若得志,就會猖狂,神氣十足;而英雄失了勢,威風不振,小人都可以反過來欺侮他。
貍貓、鴉鵲的體形遠不如虎、雕,理應對牠們敬而遠之,但一朝得勢,卻開始自我膨脹了。用貍貓和鴉鵲來比喻小人,以似虎、欺雕來形容他們志得意滿時目中無人的情態,實在是非常活靈活現。
在古代的小說、戲曲和民間故事中,經常藉「貍貓」為題來加以發揮,似乎是很常見的動物,但牠究竟為何呢?
天性自由 遊走山林
「貍」一字目前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在先秦典籍,如《尚書》、《詩經》、《周禮》中均常提及。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貍,伏獸,似貙。」清朝段玉裁注:「即俗所謂野貓。」「貙」(ㄔㄨ)是指山貓,而「貍」似山貓,又善於伏擊獵物,卻非人類所豢養的家貓,最重要的是牠還廣泛為人所見。於是許多學者透過文獻中的描述,經由多方考證之後,確定「貍」或兩字連用的「貍貓」,其實就是現代所稱的「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又稱「豹貓」。
西元一九九七年時,考古學家在陝西渭南一處五千三百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八隻石虎的骨骸,表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曾馴養過石虎。不過可能是石虎的野性較大,日後逐漸被亞非野貓(Felis lybica)所馴養成的家貓取代。
石虎的體形和家貓差不多,外觀上很容易誤認。石虎最大的特徵是皮毛有豹紋般的斑點,但家貓很少有豹紋;其次是石虎的尾巴比家貓長且粗大,眼窩內側有兩條延伸到額頭的白色縱帶,兩耳後方則有黑底白斑。石虎的分布範圍原本相當廣泛,自黑龍江流域一路往南,包含日本群島南部、朝鮮半島、華北、華中、華南、臺灣島、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都有其蹤跡,而棲息地可從針葉林、草原到熱帶雨林,甚至是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石虎和家貓一樣是夜行性動物,擅長爬樹,但比家貓更勝一籌的是牠們還能游泳。
亞非野貓 成為寵物
石虎和家貓雖然相似,也都是貓科動物,但經由基因檢測後得知,牠們只能算是堂表兄弟,並非同為一屬的近親。
如今廣受人類寵愛的家貓(Felis catus),其祖先是同屬的亞非野貓。依據美國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於二○○四年的報導,在賽普勒斯島一處九千五百年前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一隻八個月大的亞非野貓遺骸,可知當時地中海沿岸地區已開始馴養牠們了。也難怪古埃及人會將貓視為聖物,原來人類與貓產生關聯將近上萬年了。
史前中國先民曾豢養過石虎,但後來卻未再持續,除了石虎較難馴服之外,可能還與家貓更擅長捕捉鼠類有關。尤其史前人類馴養家貓的歷史比石虎久,且亞非野貓的分布區域比石虎廣大,從非洲、西亞、中亞、印度,一直到中國西北,於是捨石虎而就亞非野貓,自然順理成章。如今「野貓」已成了家貓,原有機會成為家貓的石虎則放歸山林,繼續牠自由自在遊走於人類四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