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8期

【良言妙語】

見賢思齊 有志竟成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孟子‧滕文公上》

小學時,很多人都寫過主題為「我的志願」的作文,有人想當太空人,也有人想成為科學家,或將曾有偉大事蹟的人物當作崇敬的對象。然而我們是否會認真學習其精神,未來也和他們一樣呢?
 

實踐仁德 人間美善
 

前文所言是孟子勉勵滕文公治國要效法聖王賢君,不必因小國寡民而妄自菲薄,若能腳踏實地去做,也會達成目標:

 

當滕文公姬宏還是世子時,某次於出訪楚國的途中經過宋國,特地去見在當地的孟子。孟子告訴姬宏,在上天賦予世人的本性中,都有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並且言談之間必定提到堯帝及舜帝治國的仁德。

 

後來姬宏從楚國回來,又去見孟子。孟子說:「世子難道對我所說的道理有所疑慮嗎?世上的真理其實只有一種,我來舉例說明。當年齊國勇士成覵(ㄐㄧㄢˋ)曾對齊景公說:『聖賢之人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又怎麼會擔心成為一個聖賢之人呢?』而孔夫子的賢弟子顏回就說得更明確:『舜帝是什麼樣的人?我又是什麼樣的人?只要有心發揚仁、義、禮、智、信五常德的人,都能夠變成有所作為的聖賢之士。』魯國的公明儀則說:『周文王具備仁義道德,是我作為楷模的人生導師,而周公為文王之子,傳誦這些義理,化育萬民,又怎麼會欺騙我呢?』」

 

接著,孟子話鋒一轉:「如今的滕國,長、寬大約各五十里,面積雖然不大,若能真正行仁義、講道德,一樣可以成為四方欽羨的國度。」

為善成德 人人皆可
 

孟子對姬宏所闡述的義理,雖是君王治國的原則:社會有道德,人人懂禮義、知廉恥,自然國泰民安;其實作為個人的修行目標,道理也是一致的。尤其是顏回所說的「有為者亦若是」,更勉勵我們要起而力行,用一步一腳印的精神,將原先羨慕別人所擁有的美好德行,內化成自己的品格,並進一步讓自己成為其他人欽佩、學習的對象。如此,美善的言行猶如種子,在人群中發芽、茁壯,不僅個人變好,周遭的人也會變好,然後擴展到整個社會,造就人間的幸福與美好。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具有為善成德的能力,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能身體力行,將羨慕別人的想望化作實踐的毅力,提升自己成為和對方一樣的良善之人。

 

誠然,每個人或許會在路途中遭逢不同的挑戰,有時是好逸惡勞的怠惰心,或是因外在誘惑而動搖了原本的信念,不過這就是考驗我們是否具備堅定的意志力。唯有堅持到底的恆心,才能愈來愈接近目標。就像跑馬拉松的過程,如果稍有困難就半途而廢,那麼終點永遠在遙遠的彼方,可望卻不可即;但是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往前進,哪怕跑得慢,也能抵達終點,獲得最後的成功。

 

這份成功的喜悅,未必是來自於別人的掌聲,其實更多是對於「實現自我成為更好之人」的肯定,而這就是「有為者亦若是」的積極涵義。

用 心 體 悟

《論語.里仁》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賢思齊」就是勉勵我們要學習聖賢之士的品德,並努力實現自我也成為同樣的美善之人,其義理與「有為者亦若是」是一致的。其次,除了學習優點,若看見別人的缺點,也要深自警惕、反省,而這點是更進一步改善缺失,避免發生同樣的過錯。
 

當然,無論是學習別人的長處,還是避免別人的短處,其意義並不在於和其他人比較,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各有所長,不用勉強每個人都能獲得同樣的成就。因此「有為者亦若是」的意義是在於進道修德,因為品德是人人都可以修煉的。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便是期許我們不斷提升自己,讓德行也如同聖哲先賢一般,為世間帶來良善的力量。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