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
品嘗人間好風味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唐‧王建〈新嫁娘詞三首‧其三〉
這首膾炙人口、帶著些許慧黠與幽默的五言絕句,為許多人幼時初讀唐詩的入門之作。簡潔的語句,帶出新嫁娘想要討婆婆歡心的機靈,也間接反映出古代的民間習俗,使讀者可以感受到新嫁娘的匠心獨具,雖然她未必燒得一手好菜,但誠意十足,未來定是一位體貼的好媳婦。
人類從懂得用火開始,烹煮食物便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如何拿捏火候,適當添加調味料,使食物更加美味,也能體現生活的精緻程度。於是我們會品嘗各式佳肴,分別其優劣高下,食物對人類來說,不只是填飽肚子,更能滿足味蕾和嗅覺的享受。
「品」見於甲骨文,為三個類似「口」之符號的組合。《說文解字》稱:「品,眾庶也。从三口。」許慎認為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其實這個像「口」之符號並不是「口」,而是指盛裝祭物的器皿,以三者表示多,意思就是祭物林林總總、種類繁多。在商朝時,祭祀直系祖先與旁系祖先有別,所以盛裝的祭物高下也不同。因此「品」有兩層涵義:一是代表眾多的祭物,二是象徵這些祭物有等級之差。
隨著時代演進,「品」逐漸不是專指祭物,而是用作各種貨物、東西的總稱,如「食品」、「商品」;或指等級、階級,如「極品」、「官品」。既然「品」是等級有別之物,於是也引申為評量、判斷好壞優劣,當作動詞,這就是「品嘗」之「品」的意義。
「嘗」見於西周金文,為甲骨文「旨」的衍生字。《說文解字》曰:「嘗,口味之也。从旨尚聲。」意思是用口舌辨別滋味。「旨」本義是用勺子(即匕)向口中送食物,也就是「享用美食」;下方的「口」因「旨」整體字形類似「召」,日後加入一點而變成「日」。由於「享用美食」代表心中美好的想望,因此「旨」引申指「意念」、「志趣」,這用法逐漸通行成主要涵義。
到了西周,「旨」加上聲符「尚」成為「嘗」,是將「旨」的本義又深入一層,即辨別、評估食物是否美味,後世則將辨識的對象從食物擴大為所有事物,便成今日用法。而試探的過程,意味「體驗」,所以「嘗」也引申為「經歷」,如「備嘗艱苦」。 值得一提的,「嘗」本義就是評判食物滋味,不必再加上「口」而寫成「嚐」,如此其實是畫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