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8期

【按名索驥】

澎湖 波平浪靜 環海如湖

我們生長於斯,卻不一定能真正「看見臺灣」,熱愛這片土地,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按「名」索驥,回首來時路,也為家園創造新的意義。

 

從平湖到漁翁島


澎湖古稱「彭湖」、「平湖」、「方壺」,既然無湖,為何稱湖?較可靠的說法是因群島環抱,形成內海,灣內馬公港形狀似湖;港外掀起波濤,港內卻波平如鏡,因而得名。而在早期文獻中,澎湖另有「島夷」、「西瀛」、「亶洲」之稱,島夷指島嶼群落,或相較於當時政權中心較偏遠處,而瀛者,海也,西瀛指相對於臺灣,澎湖位於西邊海域。

 

關於澎湖的記載,最早見於《隋書.流求國傳》,隋煬帝於大業六年(西元六一○年),曾派陳稜至澎湖,當時已有人聚居;南宋時已有「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的記載,一可知宋末澎湖已納入版圖,二來這是「澎湖」二字首次登場。至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發現澎湖,因漁業發達、漁產豐富,故稱此地為「Pescadores」,意為「漁翁島」或「漁夫群島」;十七世紀,荷蘭人侵澎湖,於風櫃尾築城,其《熱蘭遮城日記》中,已記載了許多澎湖的地名和島名。對西方世界而言,漁翁島比澎湖二字通用,在清法戰爭時期,法國人甚至將澎湖的衝突稱為「漁翁島戰役」。

風櫃來的人


經典電影《風櫃來的人》,描述一群澎湖漁村少年到高雄謀生的故事,影片以蕭瑟的空景、呼嘯的風聲,以及流連撞球間的年輕人開頭;背景為臺灣經濟起飛之時,當時本島各加工出口區需要補充大量的勞動力,海風將第一代澎湖人吹來。既有青春之茫然,也是時代的浪潮。沿著電影場景走,仍可看見少年躲藏的門柱。澎湖人就地取材,利用硓(石古)石和玄武岩當作房舍建材,建設堅實的牆面抵禦強風,為昔日澎湖常見的傳統民居型式。

 

「風櫃洞」位於風櫃半島尾端,是知名的景點,因風櫃濤聲、水柱噴潮、海水抽吸聲等奇觀而廣受人知。因海水反覆侵蝕造成狹長的海蝕溝、海蝕洞;而海蝕洞順著縫隙形成聯通地面的小孔,每逢漲潮,海水順溝灌入,洞內空氣受到擠壓,海水由縫隙噴出,才會發出如鼓風爐的聲音。

澎以菊名 堅韌不拔


天人菊於一九一○年由北美洲引進澎湖,因氣候條件適合,在當地大量繁殖,澎湖也因此有「菊島」之美稱;日治時期,日人久保天隨到澎湖作史蹟調查,曾作〈天人菊歌〉,形容「第一秋芳爛有光」,讚歎天人菊在艱苦中依然光彩奪目。

 

一九八五年,澎湖縣政府訂天人菊為縣花,一九九一年,《聯合晚報》以「風鄉菊島」稱呼澎湖,菊島漸漸成為澎湖的代名詞。天人菊花開繽紛,看似嬌弱,時則耐風抗潮,恰如澎湖先民百折不撓的精神,他們迎風生活,恍若天人。

俗語說得好

 

  • 媽祖婆請出門,毋是風就是雨。
    澎湖靠海,信仰媽祖,而媽祖每次出巡,都是呼風喚雨的天氣。引申為一個很少出門的人,一出門就引來風雨。
     
  • 三年等一水,一水吃三年。
    漁夫等待三年,若能遇到一次好潮水、大豐收,就有機會三年不愁吃穿。
    也說明產業之間的差異,農夫每天辛勞,看天吃飯,但更容易遇到天災,較難一夜致富。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