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8期

【專題企畫】

觀 植物風華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元‧白樸〈天淨沙‧秋〉

 

植物是秋天中最燦爛的調色師,紅楓、黃菊、銀杏、芒草……形形色色的草木為大地妝點出萬千丰采,也為生活增添了無數的風華。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雅士都深為秋色所陶醉,弦歌不輟,而元朝著名劇作家白樸自然也不例外。

 

這首詩歌的前兩句,白樸簡潔地點明了時間與空間:夕陽西下,落日餘暉映照著孤零零的村落,只有炊煙緩緩升起,以及停歇在佝僂老樹上的寒鴉,似乎帶著一絲蒼茫蕭瑟之感。忽然,一隻鴻雁飛掠而過,為原本看似靜態的畫面帶來動感。於是我們隨著鴻雁遠眺,卻見遠處山青水秀,還有霜白的小草、紅豔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搖曳生姿,瞬間色彩繽紛了起來,秋意不再那麼寂寥。

 

從原本的清冷場景到展開一幅綺麗畫卷,白樸用青、綠、白、紅、黃等顏色,成功轉化詩歌的氛圍,其手法之高妙,堪稱一絕。而表現這場視覺饗宴的主角,便是那些隨著季節變換顏色的植物,我們又怎麼能不讚歎大自然的神奇呢?

霜葉紅於二月花
 

提到秋季變色的植物,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楓樹,「楓紅層層」幾乎就是秋天的代名詞。 唐詩中經常以「楓」來襯托詩的意境,而在秋天清冷的氛圍裡夾雜著些許璀璨的情調,像「江楓漁父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讀來感人心脾,不禁回味再三。

 

若細究唐詩中的「楓」,其實是近代所稱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而並不是通稱為「楓」的「槭」(ㄘㄨˋ)。兩者之所以難以區隔,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的葉子均為掌形,也同樣都會在秋天變成紅色,因此容易令人混淆。 以樹形來說,楓香的主幹非常明顯,挺拔直立,可長到二十至四十公尺高,而槭分枝較多,且較低矮。此外,楓香的壽命較槭長,達數百年之久,並且能耐風吹,古人將其命名為「楓」,即與此有關。至於它的香味,則來自於特殊的樹脂氣息,淡雅芬芳。

 

楓香是東亞的原生樹種,分布範圍非常廣,從秦嶺以南,到中南半島北部,包括臺灣及朝鮮半島南部,凡是海拔二千公尺以下的地區,均可見到它的身影。不過「楓香屬」(Liquidambar)的成員卻不多,包括楓香共有四個物種,而「槭屬」(Acer)家族卻有一百多個物種,真可稱得上「枝繁葉茂」。尤其槭葉比楓香葉更容易變紅,若想見到滿山紅葉,的確「槭」紅層層反而較常見。譬如臺灣常見的「掌葉槭」(Acer palmatum、又稱「雞爪槭」),其葉片含有非常豐富的葉紅素,往往在深秋可以紅到發紫,因此又有「紫葉槭」之美譽,為人間奏鳴出許多浪漫的情調。

 

楓香與槭的差別

楓香

分類:蕈樹科

葉子:互生

果實:表面多刺的木質球果

分類:無患子科

葉子:對生

果實:帶有一對薄翅的小堅果


無限黃花襯黃葉
 

除了紅楓,黃菊則是另一種秋天的饗宴,在古典詩詞中,對它的歌詠不絕如縷。例如晉朝陶淵明就獨愛秋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二十首并序‧其五〉);而同樣喜歡田園生活的唐朝孟浩然,也不時低吟著那份屬於秋日的金黃璀燦:「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顯見其令人陶醉的魅力。

 

「菊科」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類群,總計將近三萬三千個物種,共同特徵是花序為放射狀,猶如星形。不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稱的「黃花」、「菊花」,大多特指「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它的頭狀花序相當碩大,花朵原為黃色。然而在歷經千年以上的人工培育之後,杭白菊孕育出非常多的品種,顏色也出現白、紅、紫等不同變化,並有泡茶、做菜、入藥及觀賞等不同的用途,成為兼具美觀與實用的花中佼佼者。

 

若說杭白菊的黃花盛開,象徵秋天的到來,其實還有另一種植物也能營造滿眼金黃的秋意,那就是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Ginkgo biloba)。

 

現存的銀杏是孑遺生物,它的家族於二億七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即已出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與恐龍同樣興盛,種類繁多。到了白堊紀後期,大約八千多萬年前,顯花植物逐漸取得優勢,銀杏家族才開始衰微,許多種類消失,如今僅剩「銀杏」此一碩果僅存的物種。

 

銀杏可長至四十公尺高,樹葉為扇形,具有深裂紋,看起來像鴨子的腳蹼,所以俗稱「鴨掌樹」。每到秋季,銀杏的葉子在變黃後還會停駐在樹上一段時間,於是經常呈現出滿樹金黃的丰采,尤其在陽光照射下更顯得輝煌燦爛,比起黃菊、紅楓絲毫不遜色。銀杏看盡世間萬物興衰的悠悠歲月,這就是專屬於它的-一種哪怕繁華終將落盡,也要留下耀眼光芒的堅持。

山光水色青於藍
 

植物是大自然的調色師,它們所含有的天然色素,往往就是許多先民的顏料來源,而其中運用得最廣的便是「藍染」。

 

中國的藍染起源大約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在《詩經.小雅.采綠》中就提到:「終朝采藍,不盈一襜(ㄔㄢ)。」意思是說:「我採了整個早上的藍草,可是還採不滿一圍兜。」那麼採藍草要做什麼?就是要用它來提製藍色染料。

 

在《荀子.勸學》中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話:「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此處的「青」指藍色,而「藍」是藍草。換言之,就是從藍草中所提取的藍色染料,其顏色更勝於一般的藍色。所謂「更勝於藍」,意思是顏色較深,這種藍色也稱作「靛」。 既然藍色源自於藍草,藍草又是何種植物?其實藍草就是現代所稱的「蓼藍」,它是最早被應用在藍染的植物。不過能提製藍色的植物不只蓼藍,隨著緯度及氣候的差別,另有多種植物也廣泛使用於藍染,並且都以「藍」或「青」來命名。

 

以植物色染布的方式興盛了將近三千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出現化學染料,藍染才逐步退出人類的文化舞臺。臺灣的藍染產業在清朝時非常發達,染坊遍及西部各城鎮,尤其以大稻埕(今大同區)、艋舺(今萬華區)、三角湧(今三峽區)、鹿港、臺南最多。究其原因,臺灣有三種原生的藍染植物,即馬藍、木藍、大青,而臺北盆地南側山區還盛產馬藍,若是到三峽行修宮後山走走,便可發現它們的蹤跡。由於藍染原料充沛,加上當時中國大陸的染布市場需求量大,促成了臺灣藍染產業的榮景。

 

如今,雖然藍染產業已走入歷史,但近年回歸自然的意識抬頭,社區中的手作工藝開啟了屬於藍染的另一片新天地。藍色源自於草之名,它是上蒼給予人類的美麗色彩,值得我們善加利用。


五種可用於藍染的植物

  1. 【蓼藍】別名:藍草、靛青 分類:蓼科
  2. 【馬藍】別名:山藍、大菁 分類:爵床科
  3. 【菘藍】別名:大藍、大靛 分類:十字花科
  4. 【木藍】別名:槐藍、小菁 分類:豆科
  5. 【大青】別名:山漆、山靛青 分類:脣形科  

荻花蘆葉起西風
 

唐詩宋詞中常用「荻花」與「楓葉」連用,以突顯秋天的氣息,除了前述的「楓葉荻花秋瑟瑟」,還有「楓葉荻花秋索索」(歐陽修〈減字木蘭花〉)、「楓葉荻花空自秋」(祖無擇〈琵琶亭〉)、「荻花楓葉憶秦姝」(蘇軾〈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其三〉)等佳句,可知荻和楓香一樣,儼然是秋天的代言者。

 

在生物學上,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是禾本科植物,每到秋天開花結穗,迎風舞動生姿,別有一番好風情。臺灣沒有荻這種植物,但卻遍布它的同屬兄弟︱芒,同樣會在秋天開花結穗,營造出類似的穗浪景色。

 

芒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在一千八百公尺以下的山丘都可見到,尤其它的環境適應力非常好,能耐受重金屬、硫磺及高鹽分的土壤。例如生長在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的芒,其花穗呈現金黃色,而鄰近火山口者因長期受硫磺所影響,更呈現出紅棕色。每年十月後上山,滿山芒草會隨著土質不同而有白、黃、紅不同的色調,在秋風中輕輕擺蕩,令人心曠神怡。

 

除了欣賞秋芒之美,其實芒也有實際的用途。在行天宮北投分館家庭樂學堂的「自然素材好好玩」課程中,講師就利用晒乾的芒穗製作成小掃把,不僅是符合環保精神的好工具,更能透過手作增加生活樂趣,一舉兩得。

 

值得一提的,臺灣還有數種與芒長相類似的植物,其中親緣最近的是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又稱「菅芒」,為芒的同屬兄弟。五節芒於春末夏初開花,大約於五月節(即端午節)前後結穗,故名,而此點是與芒最大的差別。另外,芒有兩個親戚-同為禾本科的甜根子和蘆葦,它們的開花結穗期與芒非常接近,只是生長環境和花色不同,如果不細察,通常就會混為一談了。

 

不過,雖然這些禾本科家族的成員經常讓人難以分辨,但只要是秋天開花結穗的物種,都能為大地調配出千般姿態、萬種色彩,從山之巔、到水之濱,平添世間說不盡的精美絕倫。

 

芒、甜根子、蘆葦的差別

  • 【芒】
    學名:Miscanthus sinensis
    分類:芒屬
    花期:十月開始
    生長地:1800公尺以下的山丘
    花穗抽出時:淺紅色
    開花後:銀白色

     
  • 【甜根子】
    學名:Saccharum spontaneum
    分類:甘蔗屬
    花期:中秋前後
    生長地:河床
    花穗抽出時:純白色
    開花後:純白色

     
  • 【蘆葦】
    學名:Phragmites australis
    分類:蘆葦屬
    花期:十月前後
    生長地:溼地或沼澤
    花穗抽出時:褐色
    開花後:露出灰白色的毛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