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感 節氣流轉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宋‧范成大〈立秋二絕‧其一〉
南宋詩人范成大〈立秋〉描繪由酷暑轉為秋涼,詩人因炎夏而不適,並有感而發,感慨生命如浮萍脆弱,受不了一點苦熱;所幸立秋帶來涼意,就像生命低潮時的轉機,所以詩人自我勉勵,儘管一年過半也無須惆悵,不如慶賀立秋的到來。
跟著節氣過生活
在節氣中,秋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從夏季的餘熱,步入涼爽蕭瑟的氣候;時光流轉,季節變換,我們的身心也要跟上大自然的腳步,隨之調整,使其天人合一。
新涼入衣袂
初秋時期又稱為「長夏」,此時由夏轉為秋天,季節遞嬗,身心也隨之動盪,但換個角度想,這正是自我調整的契機,不妨安心迎秋。
立秋-秋虎發威
陽曆八月七日至八日之間,當太陽達黃經一三五度時,是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揪斂,意指收束,預示夏天即將過去,而秋日將至,但在臺灣的氣候條件下,立秋後仍常出現高溫,有時甚至比小暑或大暑還熱,這就是俗稱的「秋老虎」。
另外,從立秋過渡到秋季,季風系統轉換,天氣可能不穩定,容易有突發降雨或颱風。如此天氣,很容易形成「暑溼夾燥」的複雜體感環境。其實熱與潮溼並不是最大的問題,令人擔憂的是時而酷熱、時而冷冽,容易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我們應依冷熱增減衣物,出門前最好關心一下天氣預報,確認當天的氣溫與溼度,以此作為穿衣參考。
處暑-暑氣將盡
陽曆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間,當太陽達黃經一百五十度時,是為「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有躲藏、停止之意。此時三伏天已近尾聲,餘熱逐漸消退,但降水也減少,空氣溼度降低,令人感到乾燥不適,而體內又面臨季節交替、暑溼之氣尚未排除的狀況,人容易感到疲乏無力,也就是俗稱的「秋乏」;運動有助於改善秋乏,但不宜過於劇烈,宜選擇相對柔和的運動,例如步行、伸展運動、八段錦等,可參考「行天宮五大志業網」,點選「網路電視―熱門推薦―八段錦動作教學」即可。
初秋安神-蓮子百合湯 |
---|
蓮子為蓮花之實,中醫認為蓮子可降心火、養心安神及健脾理溼;而百合是多年生落葉草本植物,因地下部鱗莖的樣貌神似蒜頭,有「山蒜頭」的別稱,在中醫觀點上,具清熱潤肺之效。 【食材】
|
天涯共此時
仲秋,通常指秋季的第二個月-農曆八月。此月恰逢中秋,可吃柚、品茶、亦可循桂香而去,更重要的是與家人歡聚,同賞月色。
白露-燥氣漸盛
陽曆九月七日至九日間,當太陽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是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節氣至此,由於早晚溫差大,到了夜間,空氣中的水氣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細緻地附著在植物的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固有「白露」之稱。 此時常見的健康問題是「秋燥」,容易造成鼻子或皮膚乾裂、咳嗽、喉嚨痛、過敏等症狀,應多補充水分,多吃白色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藕、蓮子等,其他如蘋果、秋葵或菇類,也能滋潤身體。切忌貪涼吃瓜,中醫裡有種說法,叫「秋瓜壞肚」,若不慎過量,就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或拉肚子;也要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體內的燥熱。而想保持脾胃健康,我們可以多飲用山藥泥與蓮藕粉泡成的茶,藉以補脾氣、養胃陰。
秋分-晝夜溫差
陽曆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當太陽達黃經一八○度時,是為「秋分」,又稱「降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日漸短而夜漸長,氣溫也開始轉涼,南半球則相反。 秋天以後,日照漸漸減少,難免生出「悲秋」的情緒,其實此時正值秋高氣爽的好時節,不妨調適好情緒,把握當下,珍惜眼前的美好風光,讓生命的每一季都精彩明亮。
仲秋潤肺-雙銀百合湯 |
---|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一種常見的食用真菌,口感獨特,富含植物性膠質、多醣體、多種維生素等,被譽為「平民燕窩」。在中醫觀點,銀耳有潤肺生津、清熱止咳的作用。
【食材】
【做法】
|
秋深露華濃
秋天到了尾聲,天候漸涼,樹葉也紛紛掉落或變色,不見秋的蕭瑟,只覺遍地繽紛,心情也愉快起來!
寒露-氣溫轉涼
陽曆十月七日至九日間,當太陽達黃經一百九十五度時,是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结也。」此時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就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與重陽節時間相近,九九登高後,有賞菊、食菊的習俗,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過,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瘘癉(音ㄌㄡˋㄉㄢˋ皆為惡疾)、治百病」之效;另外,需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所以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雖說都是「芝麻小事」,但健康為大,宜順應時節飲食,好好生活。
霜降-秋燥明顯
陽曆十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當太陽達黃經二一○度時,是為「霜降」,也稱「露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酷暑漸消,當夜晚的地面遇到更冷的空氣,就會凝結成白色細小的霜粒,許多植物開始停止生長。 閩南諺語說:「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意指全年進補,還不如專補霜降這一日。因為天氣漸涼,大家特別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如燒烤、麻辣鍋,但秋末冬初,人體腸胃功能尚未從夏日的虧損中恢復,平補即可,為冬日養生好好打底。
深秋除燥-菊花茶 |
---|
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醫觀點裡,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效,但因性質較涼,切勿長期食用。
【食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