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8期

【專題企畫】

賞 藝文逸趣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屈原〈離騷〉

 

秋季是滋養藝術的沃土,不僅容易引發創作者細膩善感的情懷,相關景物也經常入詩、入畫、入樂,像是前言所引詩句中,愛國詩人屈原「肩上披著『江離』與『辟芷』,腰帶繫著『秋蘭』作為佩物」,以香草植物比喻善良忠貞之人或內在美好德性,這裡的「秋蘭」指秋天開花的「蘭」,「蘭」是屈原詩賦裡極具代表性的香草植物,今名「澤蘭」,古人用以辟除不祥之物,或藏在衣服裡去除臭味,據說古代唯有君子能夠佩蘭,可見它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秋蘭」此後就成為文學、繪畫中常見的美麗意象 在除了秋蘭外,還有無數秋日風景可賞,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拜訪秋天,細細品味文藝作品中的秋意綿長。

識盡愁滋味 天涼好個秋
 

當秋神緩緩降臨,西風蕭瑟,落葉飄零,此時古典詩詞亦恍如秋雨,滲透了我們的情感與思緒。

 

草木黃落 寂寞梧桐

淒涼的秋景,總會在剎那之間,觸動詩人的幽微情思,例如以下兩首作品:

劉徹〈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舡(音ㄒㄧㄤ,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當秋風吹起、草木凋落,雖然泛舟於河上,身旁有香花與美妙樂音相伴,明明極為歡樂,卻突然想到,年輕力壯的時光無法久長,有朝一日,自己終將無可避免地頹然老去,心中頓時湧出無限哀情。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首詞作先勾勒出朦朧的意境,作者獨自一人登上高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弦月,往下俯看,唯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著,清冷秋色籠罩了幽深庭院;接著再抒寫心情,將離別的愁緒,比喻為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的絲線,纏繞心頭,無法用語言形容,也無人可傾訴。

 

無論是置身於繁華當中,還是備感落寞之際,詩人藉由草木黃落、寂寞梧桐等秋景表達心中哀愁,讀來令人傷感。

秋日勝春朝 清泉石上流

另一方面,也有詩人覺得秋季天氣怡人、山明水淨,像是以下三首佳作:

 

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年少時不懂憂愁卻要強說愁,等到歷經滄桑、真正體會憂愁況味之後,想說卻反而不知從何說起,只是淡淡地說一句:「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內心縱有深濃愁緒,卻以「秋涼」予以輕描淡寫,顯得輕鬆灑脫,十分耐人尋味。

 

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古以來,文人往往悲嘆秋天帶來寂寥感受,作者卻獨排眾議,認為秋季勝過春季,當他看到一隻鶴鳥飛向秋日的晴朗天空,詩興也跟著直上雲霄,全詩展現了對於秋季的喜愛之意。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空曠山野、剛下過的雨、明月、松樹、清泉、竹林、洗衣的女子、蓮葉、漁船……構成一幅秋季風情畫,雖然春花早已凋謝,山中景致依然教人流連忘返,寄託著作者的高潔情懷,達到了寧靜悠遠的理想境界。

 

秋月-千里共嬋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這首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中,以「月」作為秋季的代表景物,而華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即為賞月吟詩的佳節。

 

和中秋節相關的詩歌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意思是說:「什麼時候開始有月亮呢?我舉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屬於哪個年代?我想要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建築精美華麗的月宮,位在高高的空中,太寒冷了,我無法承受。於是隨著月光下的影子翩翩起舞,人間還有什麼比得上這樣的愉悅呢!不久,月光轉過紅色的樓閣,低低地照入雕花的窗戶,照得我無法安睡。我不應該再煩悶了,為什麼月亮偏偏在我們分離時,如此圓滿、明亮呢?人生中有許多悲歡離合的遭遇,月兒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候,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完美無缺。但願我們的生命長久,即使相隔遙遠,也能同時仰望皎潔的明月。」

 

這是蘇軾在中秋節懷想弟弟蘇轍所寫下的作品,從望月、問天寫起,以獨特的視野,道出對世事無法圓滿的感喟,而在抒發思念之情的同時,更展現了珍惜情緣的心靈力量,故能歷久彌新、傳誦至今。


秋天是豐收的時節
 

誠如國文教授陳義芝所言:「最能激發人聯想,引動心思去遼遠的時間、空間之外盤旋的,就是意態豐富的秋天!」時至現代,仍有許多作家著力於描繪秋天的色調與樣貌,結成豐碩的文學果實。

 

溫暖情味 生存情境

兼擅詩、文的楊牧,曾長居於美國西雅圖,他的散文〈天涼〉讓我們得以一窺當地的秋日生活:「其實我老早就發現門前那幾棵參天的巨楊,有一天下午曾因為風來而飄下枯葉,其中至少一片也遠遠飛到我的走廊下……夜裡我會聽見那些樹木鼓舞的聲音,譁譁然似海濤,奔騰而澎湃……早晨的院子裡露水特別重,其實是霜。楓葉紅了一大半。那天是我先看到葡萄已經結實纍纍了,爬滿了倚牆的架子,後來也是我第一個發現葡萄變紫了……四鄰寂寂,他們大半都已將庭樹剪葺清楚,秋天似乎是到了,長短枝椏一綑一綑綁好,堆在籬下。右邊的老人也已經送了我們好幾次瓜果和番茄。秋天總是這樣的,在小小的這樣一個角落,安靜地,富庶地,人們分食各種新鮮的收穫。」寫的不僅是秋的蹤跡,更帶出鄰里之間溫暖的人情味。

 

而在西方的詩歌史上,德國重要詩人里爾克〈秋日〉向來被奉為經典,這裡向大家介紹中國詩人馮至的譯詩:「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盛大。/把祢的陰影落在日晷上,/讓秋風颳過田野。 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迫使它們成熟,/把最後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遊蕩,當著落葉紛飛。」全詩以層層遞進的手法,表現詩人的生存情境與內在狀態,獲得極高評價。

 

自然生態是無限的富有

秋季的大自然更是美不勝收,作家陳冠學過著晴耕雨讀的農村生活,他在《田園之秋.九月一日》分享日常的所見所感:「秋,本就合人喜愛;秋,緊接在炎夏之後來到,有誰能不愛?何況秋季是成熟的季節,這田園裡的住民,更是愛秋過於春了……花圃裡有著記不清的菊科的花開放;道路旁一樣有著它繁多的族類,在人腳邊靜靜展蕊……單看那些路邊徑旁的花,就令人深深覺得秋季畢竟是樸素的,雖即一樣點綴著漫山遍野的花色,比起春來,可真是顯得多嫻雅啊!菊科紅花屬的一點紅,正舉著一束束待放的紅蕊……另有蓬屬的草,也輕輕揚起近乎粉紅的花絮,只要有一陣清風過,那些花絮就會乘風飄去……草蜘蛛披在草尖上離地不及一寸的網,綴滿了露珠,映著朝暉,晶瑩的給大地增添了一項富麗的裝飾。大自然畢竟是無限的富有,這裡不啻是千萬顆真珠!」以樸實筆觸,禮讚臺灣南部的秋季之美。

 

而俄羅斯兒童自然文學的奠基者-維.比安基,則在《森林報報:秋天,森林裡有什麼新鮮事!》如此寫道:「每天晚上,一些笨重、長著鬍子的雄松雞會飛到落葉松的樹枝上,牠們渾身烏黑,站在色調柔和的金黃色針葉間,啄食針葉來填飽肚子……這裡還出現許多紅胸脯的雄歐亞鷽和淡灰色的雌歐亞鷽、深紅色的松雀、紅頭的朱頂雀以及角百靈。這些鳥是從北方飛來的,牠們不再往南飛了,覺得這裡也很好……習慣在地面活動的花栗鼠,有細長的尾巴,背上還有五道明顯的黑色條紋,牠把許多松子藏在樹墩下,還藏了不少葵花籽,把牠的倉庫裝得滿滿的……紅松鼠在樹枝上晒蕈菇,牠們正在換裝,要換上藍灰色的『毛皮大衣』……熊也為自己找好了窩,正在用腳爪撕開雲杉樹皮充當床墊……所有動物都在準備過冬,大家都在辛勤工作。」精準描述加上豐富想像,彷彿北國森林的秋末景象就在我們眼前播放一般,極為生動活潑。

 

除了文學外,諸如中國仇英的〈秋江待渡〉等繪畫、義大利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秋》等樂曲……和秋季相關的文藝作品不勝枚舉,皆值得靜心欣賞。我們不妨也當個生活的鑑賞家,趁著秋高氣爽,常到戶外走走,「悅」讀人間好秋光。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