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千帆掩映
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
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
-林泠〈不繫之舟〉
在藝文作品中,船往往象徵冒險,航向夢想;舟載不動許多愁,卻滿載了一船星輝。我們的身心和人生也像一艘小船,有時漂泊,有時自由自在……
詩-筆硯清風可行舟
人類使用船隻的歷史很早,商、周時已見各種船隻,而較早的文字記載有《周易.繫辭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又言「南船北馬」,中國北方平原遼闊,適合策馬行車,但也有「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的詩句;南方則密布著河流、湖泊,更宜走水路,《楚辭》便有許多關於舟船的書寫,如「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等,古代的桂木是珍貴的木材,用桂木作成的船,自然也暗喻乘坐者的高貴、美好。
但「船」作為較成熟的文學象徵,應在隋唐後。一是時代因素。隋朝修築大運河、盛唐時造船業發達及渡口興盛,因水路交通的發展,改變了文人出行的方式;而宋朝海上絲路興盛,南宋時,泉州成為海上絲路的起點與第一大港,明朝則有鄭和七次下西洋,文人無形中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開拓了視野和題材。二來文人歷經貶謫、戰爭、宦遊、歸隱,形成了遷徙的風氣,也透過舟遊結社、吟詩、論道、宴飲、交友……此時舟船既是交通工具、社交場合,也是心情與思想的載體。
嚮往自由
隱逸遁世 船象徵「自由」,源於莊子「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其「不繫之舟」的瀟灑境界充滿吸引力,後來的文人把舟船當作心靈的桃花源,渴望拋下俗務,隨心所欲地生活。如陶淵明「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寫出棄官後的如釋重負;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是遭受打擊後想要隱居的心情;蘇東坡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則是以舟喻己,渴盼回歸純真、自然的生活,再不受利祿的束縛。 舟船輕巧,自成一天地,可謂「舟隱」,白居易〈池上有小舟〉云:「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牀。牀前有新酒,獨酌還獨嘗。」舟船似家屋,有床、有酒、有風景、以及些許的隱蔽性,簡直是可移動的樂園。而孟浩然得知張祥將要前往房陵一展長才後,以「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表達自己的隱逸思想;另有司空圖「聽君總畫麒麟閣,還我閒眠舴艋舟」,麒麟閣指存放功臣畫像之處,而「野人舟」和「蚱蜢舟」都指小船,及理想中單純、閒適的生活方式。
茫然、漂泊與孤寂
自由的另一面,可能是流浪、漂泊之感。孟浩然也曾經有過求仕之心,但屢屢受挫,因而寫下〈歲暮海上作〉:「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為問乘槎(音ㄔㄚˊ)人,滄洲復誰在。」對理想求而不得的失落幾乎將他掏空,詩人想問曾經乘木筏登天者,象徵隱居的滄州還有誰在那裡。詩詞中旅居的客船、盼望回鄉的歸舟、送別時的孤帆遠影……讀來都使人充滿不安定的、孤寂的心情。 但孤獨也使人清醒,誠如〈楓橋夜泊〉中的夜半鐘聲,在清冷中似乎敲醒了蒙昧,帶有禪意;另外,孤獨也能昇華成「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句首相連即為「千萬孤獨」,漁翁無懼嚴寒、孤寂的身影,展示出高潔不屈的精神,及遺世獨立的情懷。
莊子的「虛舟」 |
---|
《莊子集釋》中〈外篇.山木〉提到:「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在河中行舟,若被一艘空船碰撞,即便是心胸狹隘、生性暴躁的人也不會生氣。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對象」。 人大多時候像一堵牆,有太多的我執,所以一被碰到就反彈,如果我們是一道門,別人就可以「通過」;所以,莊子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敞開與接納,讓別人的話、自己的情緒都「過去」。 |
小說-人世裡的浮浮沉沉
小說虛構,說的卻都是真切人生,此身如舟,人海浮沉;我們聽故事,藉古鑑今,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風浪。
《三國演義》-危機變轉機的草船
赤壁之戰中,周瑜因嫉妒諸葛武侯的才幹,藉故水上交戰需要十萬枝弓箭,刁難他在十天內趕製出來。面對這「不可能的任務」,諸葛武侯卻說只要三天,並以草船、戰鼓在濃霧中誘敵,讓曹操的軍隊射出箭矢,順利「借箭」,如此智謀,周瑜自嘆弗如。
當我們遇到考驗時,不妨突破現有的思維模式,冷靜觀察環境,盤點自己擁有的資源,找出新的解決方式;而當自身力量不足時,也要保存實力,借力相助,方能化危機為轉機。人生亦是草船,他人詆毀、批評,正如萬箭齊發,與其傷感刺痛,不如借來一用,化作奮進的動力!
《金瓶梅》-河城市的繁華景象
《金瓶梅》故事發生於山東臨清(今山東省臨清市),此處乃南北運河樞紐,商業活動興盛,繁華熱鬧,於第九十三回可見:「原來這座酒樓乃是臨清第一座酒樓,名喚謝家酒樓。裡面有百十座閣兒,周圍都是綠欄桿,就緊靠著山岡,前臨官河,極是人煙鬧熱去處,舟船往來之所。」
大運河畔,推動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舟來舟往,帶來了奇珍異寶,也形成有趣的百態世情。然而書中人最終都因欲望而墮落,在在警醒我們,倘若面對誘惑,也要堅持正確的原則、貫徹正向的價值觀;若有過失,應立刻懺悔改正,勇敢克服所有的挑戰與阻礙,持續精進,從中養成磊落的堅定心志。
《紅樓夢》-撐起大家族的王熙鳳
第四十回,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賈母為劉姥姥導覽園中風景並設宴,其中有一段水路,王熙鳳因好奇而自行撐船。起初,賈母擔心地說:「不是頑的,雖不是大河,也有好深的。你快著給我進來。」王熙鳳原本充滿自信,撐了一陣,終究因船隻打晃而交出船槳,蹲了下來。
榮國府正如一艘大船,賈家人同舟共濟。王熙鳳試圖成為新一代的「掌舵者」,賈母作為過來人,提點她現在雖不像開府時期那般艱辛,但仍然充滿暗流,結局是王熙鳳無力掌握,家族亦只能隨波逐流;與之交好的秦可卿亦曾提醒過她,世間的規律是否極泰來、周而復始,恰如四季之遞嬗,可惜王熙鳳並未聽入耳裡,仍舊恃強逞能。我們應敬畏、順應天地的節奏,也要以「寵辱不驚」的態度面對種種境遇,安分守己,力行十善,自然能在巨浪中化險為夷。
經文中的「法船」 |
---|
《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啟讚:「濃雲欲澹,春草臨秋,案前紫竹甚清幽。俯首殷勤留,天漢通流,一葉度人舟。」
|
畫-浮光掠影輕舟過
在常民生活裡,船是謀生工具,多用於漁獵,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刻劃了日常的漁獵活動。自唐宋的山水畫、文人畫興起後,畫中的漁夫和漁舟成了避世、隱遁的象徵,如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而吳鎮的〈漁父圖卷〉,還在一旁題上漁父詞,開啟了「漁父圖題詞」的模式,充分表達意念和追求。山水隱逸的詩畫雖美,但就地理環境而言,臺灣人或許更能共情貨船、漁村、媽祖或王船信仰等元素。郭雪湖〈淡江泊舟〉以戎克船為主題,三艘彩度極高的船隻,背襯穩定的觀音山,山區暈染,製造出空間縱深感,色彩變化豐富但構圖穩定,使畫面呈現安定、嫻靜之感。
一說起浮世繪,眼前必會捲起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的浪潮,濤天巨浪與背後安定的富士山,形成一動一靜的張力感,而浪中看似將覆滅的三艘船隻,展現了人類為生存而奮鬥的意志。西方浪漫主義的繪畫中,泰奧多爾.傑利柯〈梅杜莎之筏〉描繪遭遇船難後,乘客在木筏上求生的景象,同樣表達對生存的渴望和堅毅不屈的精神。印象派的莫內,將小船改裝成水上的畫室,他的許多作品都在船舟上完成,畫中常見水光反射、水波盪漾,也能感受到船隻的移動;而梵谷〈繫泊的船〉記錄了巴黎郊區著名的划船聖地,停泊的船隻、明亮豐富的色彩、密布陰雲的天空,增添了戲劇性和動感,這亦是畫家轉變藝術風格的重要作品。
愛之船 愛己愛人
當我們遇到逆境,定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逆水行舟,航向屬於自己的路,即便擱淺,也切莫灰心喪志,付出的努力不會船過了無痕;此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安常處順,野渡無人舟自橫,亦可趁沉潛時自我精進,待他日風起,便可再度揚帆啟程。
除了「渡己」之外,行有餘力,莫忘做一艘包容、承擔的「船」,抱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盡己之力,伸出友善之手,護持無舟之人渡過難關,讓苦海成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