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同舟共渡
從我到我們,讓好變更好。
-行天宮平安心語
汪洋中的一艘大船,需要船上的每個人共同合作,方能順利航行,平安抵達港灣。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自然環境中,每個物種都是「生命共同體」,人類須與萬物「和諧共生」,生態環境才得以永續發展;再者,我們也都是團體組織的一分子,只要大家各盡長才、當責不讓,定能「團結共榮」,讓社會更加安定昌盛。
和諧共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許多人可能習慣性地以為,地球只是踏在腳下的地面。可是,空氣、水、土壤、動植物……哺育、滋養我們的一切,其實都源於地球-我們呼吸時,空氣是來自地球的「禮物」;喝水時,飲水是來自地球的「禮物」;用餐時,食物是來自地球的「禮物」。
地球發展出合宜環境,提供了豐沛資源,人類才得以繁衍不息,而人類的所做所為,也會影響甚至改變地球的樣貌,因此,地球與人類的連結是十分緊密的-當我們關注地球生態的健康,像是維持空氣新鮮、水源潔淨等,其實就是在關注我們自己的健康;當我們珍愛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維持生物多樣性,其實也是在珍愛我們自己。
宇宙浩瀚無垠,但地球只有一個,盼望大家能夠常懷知足少欲、感恩惜福之心,使用資源秉持適量、簡約的原則,養成節能減碳的生活習慣,並且與地球上的所有物種和諧共生,守護這顆美麗星球的自然生態,留給後代子孫美麗純淨的藍天綠地。
萬物悉含天地化
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草木果花休折採,嚴冬零落發陽春。萬物悉含天地化,依時生長與人靈。汝能遵守惜萬物,福有攸歸禍不侵。」教導世人順應自然、愛護生靈的道理。
世間所有生物,隨著天地造化的生成之道,依四時節奏而成長,跟人一樣具有靈性;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與所有物種皆為平等的存在,彼此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形成「生命共同體」。
當我們體悟到天地化育萬物、生命一體的諦理,自然就會謙卑地禮敬滋養無數動植物的這片大地,並且發自內心尊重一切有情眾生,像是不可任意攀折摘取百草、樹木、果實及花卉,請讓它們順應時節繁衍生長,寒冷的冬季時它們會枯萎凋零,但溫暖的春天一到,就會再度萌發無限生機。
在這個物產豐饒的時代,若每個人都能培養護生、節約的美德,善待萬物、珍惜資源,相信能夠感召神明疼惜,護佑我們遠離禍患、福氣隨身。
生物多樣性
聖神仙佛的教誨,正與現代「生物多樣性」的觀念若合符節。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西元一九八○年代學界提出的用語,最主要的觀念是:地球上有各式各樣的生物,彼此之間相互依賴、影響,存在著複雜又緊密的關係,形成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必須維持物種的多樣性,方可達到生態平衡,人類也才能夠在地球的生物圈中,與多樣物種共同存續下去。
有學者進一步說明,「多樣性」亦即「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命存在」或「分歧不一致的生態狀況」,舉例來說,草原、森林與海洋等各種地方,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態系,這就是「生態系多樣性」;這些不同的生態系,孕育出形形色色、特質相異的眾多物種,推估地球物種數量約在五百萬至三千萬之間,造就了「物種多樣性」;即使是相同物種,通常也有遺傳基因相異的各個群體,例如同樣是犬,就有馬爾濟斯、柴犬等許多犬種,甚至每隻犬皆有自己的「個性」,同樣是馬爾濟斯,有的溫馴安靜、有的活潑好動,沒有兩隻犬是完全一模一樣的,這種差異則稱為「遺傳多樣性」或「基因多樣性」,有助於每種生物因應環境的變化,增加存活繁衍的機率。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永續發展的基礎,也因此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的重大議題之一。研究顯示,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汙染、地球暖化以及外來物種的引進等種種因素,造成許多生物物種正逐漸滅絕消失,生物多樣性面臨了空前危機。
為解決這個重大難題,「生物多樣性公約」於一九九三年正式訂定並且生效,迄今已有一八○個國家先後簽署了這個公約,展開生物保育與永續利用的相關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公約組織。二○○一年,聯合國更將每年的五月二十二日定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許多國家都會在這一天舉辦各式研討會、音樂會、出版相關書籍等,來提醒大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團結共榮-這是我們的船
而在社會、團體當中,大家也猶如乘坐在同一艘船上,無論是在船頭還是船尾,皆為共同體的重要成員,人人秉持「這是我們的船」的團結信念,堅守崗位、發揮長才,那麼即使遭遇再大的風浪,也定能共度難關,並且帶動社會的巨輪不斷向前,愈加進步繁榮。
守分為良,萬民各安其業
十七世紀,歐洲商人蓋倫隨船隊前往東方,因水土不服,大多時間都在船艙裡休息。某晚,半夢半醒間,他感覺船身異常顛簸,但由於身體不適,很快又陷入昏睡。隔天一早,蓋倫舒緩了許多,走上甲板時發現,不僅有幾根桅桿和帆桁斷裂,橫帆更破了個大洞,繩索在空中垂晃擺盪,貨物也四散一地。蓋倫找到船長,才知道昨夜遇上可怕的暴風雨,狂烈到連船長都覺得凶多吉少。蓋倫問:「那船隊是怎麼安然度過的呢?」
船長回答:「所幸,船員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人收帆、拉繩、穩住貨物,有人堵住破洞、治療傷者,我也為了掌舵穩住船身,在風雨中徹夜未眠。雖然損傷不少,但最起碼大家都平安,船可以繼續航行下去。」蓋倫聽完,除了對大家的竭力守護表達感謝,也主動投入後續的修繕工作,替船隊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故事中,因為每位船員盡忠職守、齊心協力,才能讓船隻平安在海上航行。社會生活亦是如此,誠如行天宮寶經《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所云:「守分為良,萬民各安其業。」無論是日常所需或是社會運作,都是仰賴眾人的協助、各行各業的分工合作,每個人皆恪守本分、各司其職,日子才能過得舒適安定。
從負責到當責
除了盡力完成分內之事,我們更要以無私奉獻之心,多承擔一點、多努力一分,大家心手相連,真正發揮團體的力量。
首先,每位成員可先從培養責任感做起。所謂的「責任感」,就是從內心深處,將「工作任務的達成」視為「現階段人生目標的重要部分」,進而全心全力投入以不負所託,可說是職涯發展中最重要的個人特質之一。
專注投入可以整合過往學習、思考、親身遭遇的知識與經驗,甚至激發潛能,從各種角度來面對問題,採取不同的策略來解決問題。若能進一步觀察前輩的決策與行動、檢討自己的做事方法,能力自然有所提升。
遇事盡心盡力,能力又持續精進,主管就可以放心交付更艱鉅的任務,而這些新的任務,又會帶來新的成長。如此精益求精,不斷地盡自己的力量,圓滿達成組織交付的每項任務,不但得以實現自我,更無愧於社會的栽培。
「負責」固然很好,若能進一步做到「當責」,相信會有更佳的表現。有人將「當責」譯為「究責」,意味著消極的「事後追究責任」;但其實真正的「當責」,應是積極的「事前承擔責任」。 進一步來說,當責的文化是在事情進行的過程中,人人不僅把分內事「有做、做完」,更不斷正向地探問:「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才能把事情做『對』又做『好』,交出符合期望甚至超出預期的成果?」
當責的人,不只是日復一日地上班、下班,也不會把「該做的事都已經做了」當成藉口。他們通常顯得比較奮發、進取,不論發生任何危機,都會努力克服障礙,靠著願意「多做一點、多扛一點、多走一步」的當責信念,積極擔負起完成任務的重責,實踐對主管、同事或客戶的承諾,確保能夠達成使命。
當責是一種「選擇」,決定勇敢面對一切挑戰;當責也是一種「態度」,明白不論處境是好是壞,只有自己能為自己的下一步負責;當責更是一種積極的「存在方式」,能使組織內每個人都從心靈深處湧出力量,為了達成目標而奮鬥不懈,相信大家同心協力、互助合作,定能使團隊運作順暢,獲致美好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