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乘風破浪
蒼龍已沒牛斗橫,東方芒角升長庚。
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菰蒲聲。
-宋‧蘇軾〈夜泛西湖五絕‧其三〉
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一○七二年)農曆七月的某個深夜,從杭州西湖靜謐的水岸邊傳來陣陣窸窸窣窣的聲音,驚醒了入睡未久的蘇軾。
這天稍早,蘇軾與友人呂仲甫乘船夜遊,盡興之餘便留宿於舟船上。他在半夢半醒中,聽聞有船隻穿梭在菰(即茭白)、蒲(即香蒲)等沼澤植物間所發出的細微聲響,不禁睡意全消,於是想探個究竟,原來是漁人趁著天未破曉,收攏捕魚筒。蘇軾再看看星空,蒼龍七宿已經沒入地平線,只有玄武七宿的牛宿和斗宿還橫亙在天上,而東方的長庚(即金星)正開始展現星芒,意味著接近日出時分了。
夜空繁星點點、捕魚之人夜半收筒,這是蘇軾對當下情景的描寫,但能連綴起詩中人、事、時、地、物的媒介,還是這艘遊船和那艘漁船。「船」載著原本沒有交集的蘇軾和漁夫,在星夜裡來到西湖,雖一是為了遊玩、一是為了生活,卻巧妙地凝聚於同一時空之中,留下了猶如千古一瞬般的詩作,令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距離,在將近一千年後還能品味如此神祕、雋永的夜晚,細細體會箇中情韻。
從一根漂流木開始
船是一種交通工具,由於人類並非水生動物,所以相較於其他陸上交通,船對人的意義更為重大。在原始時代,人類在移動的過程中遇上水域,淺小的溪流尚可倚賴雙腳渡過,但若是大江大海,那麼通常只能繞路而行,否則只能望洋興嘆。
因此,遠古人類的遷徙都必須仰賴冰河時期連接各大洲的「陸橋」,才能到達遙遠的彼方,例如從西伯利亞跨越白令陸橋,而定居於美洲的因紐特人與印第安人。
不過,人類是會製造工具的動物,並能學習及思考。當冰河退去,許多陸地又紛紛隔絕開來,如何通過凶險的水域,便是古代先民一代又一代想要克服的難題。於是就在遠古的某一天,有個人在暴風雨之後看見一根漂浮在水上的樹木,啟發了他對於「船」的模糊概念。接著,有人將漂流而來的中空巨木用來載人或載物,這就成了獨木舟,也是船的最初形式。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著作《淮南子.說山訓》中提到:「見窾(ㄎㄨㄢˇ)木浮而知為舟。」意思是說,看到中空的木頭即知道可用來當作舟船,說明了古代先民發明船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有人覺得,能造獨木舟的大木頭並非常見,若需要很多艘船,何不將一些較細的樹幹並排捆紮成平板狀,同樣能浮於水面,如此就創造出了木筏。當然可作為「筏」的材質不限於木頭,不同地區的先民也會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材料來製作筏,只要能浮於水面的物體都是好素材。例如:用竹竿做成的竹筏,將蘆葦捆綁成束而製成的草筏,或是以牛、羊皮囊所製作的皮筏。
想要讓獨木舟及筏前進,若非順水漂流,那麼就必須仰賴人力,於是「篙」和「槳」便應運而生。篙是用竹竿的一端抵住河底,以推力使船前進,此種方式在水淺處尚可,水深處則必須靠划動方式前行,這就需要槳了。根據考古,在距今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即發現了木槳,證明史前時期的先民已經會划槳行船。
進入青銅器時代之後,人類對於木頭的加工能力大為提升,於是發展出以木板拼接成船的外殼,內部則再加上隔板,形成艙室,以增加強度,並用桐油攪拌石灰所製成的「油灰」填充縫隙,使其防水,如此便創造了比獨木舟或筏更大型的木板船。伴隨木板船出現的就是「櫓」,它比槳更長、更大,可安裝在船側,如魚鰭前後划動,或裝置在船尾,如魚尾左右擺動,如此使船前進。在操作時,櫓的一端始終在水中,而槳的一端會出於水面,這是兩者的差別。
御風橫渡汪洋大海
無論是篙、槳或櫓,這些工具都必須倚賴人力,才能使船航行,當船隻愈大時,所需人員就愈多。若想長距離航行,特別是在海上,人力負擔可想而知有多龐大。
在機緣巧合之下,或許就像遠古時代的那一根木頭,有人在行船時,發現只要張開一匹大布,那麼風就會對布產生推力,連帶使得船向前行。而且布愈大或愈多匹布,推力就會愈強,船跑得愈快,如此一來就算划槳,也可以節省掉很多人力,於是利用風作為主要動力的帆船便應運產生了。
目前考古所知的最早帆船,大約出現於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這種船的前端突出,並向上彎曲,中間的船桅上張有一匹方形帆布,船的兩旁則有槳。
到了三千二百多年前,居住於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把古埃及帆船改造成大型划槳船,平均長度達二十五公尺、寬七公尺,有船艙,並在兩側船舷設置三層槳手位置,可搭載近兩百人,或載運大量貨物。由於航速快、載貨多,腓尼基人可以輕鬆來往地中海各地,而成為海洋貿易的先驅。日後希臘人更將這種三層座划槳船發展成海軍戰艦,拓展了帆船的新用途。
歐洲的帆船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其形制都是單桅四角帆,只是在艏艉另加上小型三角帆,便於操縱船隻。這種情形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才有大改變,即單桅成為雙桅或三桅,方形四角帆也逐漸替換成大型三角帆和梯形帆的組合,而更有利於遠程航行。如此,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才能航行到美洲,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方可繞過非洲的好望角,並且由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
中國帆船首屈一指
有別於歐洲,中國的帆船有著獨樹一幟的發展過程。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二一九年),徐福受命,攜帶了童男、童女及工匠數千人乘船出海。可知在二千二百多年前,中國已有可渡海的帆船。
到了西元七世紀,唐朝和日本的往來頻繁,從浙江到日本南部,帆船航行大約三至六天便可抵達。當時中國的帆船形制和歐洲不同:首先是歐洲帆船的兩端尖而上翹,中國帆船則兩端用木板橫向封閉,形成長方形的平底盒。其次是帆,中式的帆並不正面迎風,而是稍微傾斜,使得船隻在逆風之下仍可前進,歐洲橫帆則在逆風時必須降帆;同時中式的帆還用數條橫向竹竿加強支撐,有如帳篷一般,對於風的承受力更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舵:雖然古埃及帆船即有舵的裝置,但比較類似櫓,可以調整方向,但需要有人一直掌控;而中國帆船的舵以轉軸控制,可以上下移動、左右扭轉,只要依水流及水位調整好位置,不用人力一直操控。這種真正的舵,在一世紀的東漢陶製船模裡已可見到,十世紀時傳入阿拉伯,到十二世紀末才經由阿拉伯再傳入歐洲。
除了設計上的精巧,加上又將羅盤應用於航海,使得宋元時期的中國帆船來往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各地,海上貿易大盛。這樣的榮景極致於一四○五年至一四三三年的鄭和七次遠航,遍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更遠達非洲東岸。據文獻記載,鄭和所率領的「寶船」,長度超過一百二十公尺、寬約四十多公尺,有十二張帆,船上還有專門的木架可種植盆栽蔬菜,以避免船員因長期缺乏維生素C而引發敗血病,其先進程度,在當時的世界領先群倫。
航向機械動力時代
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帆船一直是人類的主要遠程交通工具,然而無論是倚賴自然的風還是人力,其實都有其局限性。不過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於西元一七六九年改造出工業蒸汽機之後,船的動力便迎來了新契機。
一八○七年,勞勃.富爾敦(Robert Fulton)和勞勃.李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兩人合作將蒸汽機裝置在「北河號」輪船(North River Steamboat)上,用來推動兩舷的輪槳,而成功開辦美國紐約州哈德遜河的定期客輪運輸事業,意味著船舶的動力可以逐步告別「靠天吃飯」的命運了。
有趣的是,當年的蒸汽機船其實都裝置了完整的帆具,以備不時之需,就像帆船主要依靠風帆,但有時也仰賴人力划槳一樣。例如一八一九年時,摩西.羅傑斯(Moses Rogers)駕駛著「薩凡納號」機帆船(Steamship Savannah),以二十七天的時間橫渡大西洋,不過整段航程中只有六十小時使用蒸汽機推進,其餘時間仍然是藉助風帆。
當然,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演進,以機械為單一動力的船舶益趨普遍,而人力船或風力船慢慢轉型為運動、觀光等休閒用途,不再是人類的主要交通工具了。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各種新型發動機的出現,如燃氣渦輪、柴油引擎、電動機、核子動力等,逐步取代蒸汽機,而成為大小船舶的動力來源。
如今,船舶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包括了客運、貨物、捕魚、科研、工程、軍事等各領域的用途,而許多大型船艦,如航空母艦、貨櫃船、油輪、遠洋客輪等,更猶如一座小型城市般,裝配了各式各樣的設備,為人類提供不同的服務。
船,從遠古一根木頭的漂流開始,一步步實現人類探索遠方的夢想;未來,它們將繼續承載著人類的願望,乘風破浪,縱橫四海,開創歷史的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