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妙語】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荀子‧勸學》
曾有人說,每個人出生時都像一張白紙,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就看自己在這張紙上畫下什麼樣的圖像。至於會選擇哪些色彩?如何揮灑彩筆?其實與周遭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因此,戰國時的思想家荀子在這篇論述求學重要性的〈勸學〉中,便以日常生活可見的事物說明了環境影響力:
蓬草生在高挺的麻叢中,不必扶持便自然長得很直;白沙與黑泥混在一起,也會變得和黑泥同樣汙濁。蘭槐這種香草的根叫作「芷」,如果將芷浸漬在酸臭的淘米水裡,那麼不僅尊貴的人不會再接近它,一般平民百姓也不會再佩戴它。芷的本質並非不芬芳、不美好,而是因為它浸漬了臭汁液,才會造成如此結果。
孟母教子有方
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來自於人、事、物三方面,而這樣的過程常常是潛移默化的,就像蘭芷浸漬在臭水中一樣,是一點一滴改變了它的本質。尤其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強,如何造就一個良善的成長環境,的確需要身為父母者深思。
在古時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曾提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位孟母即是孟子的母親仉(ㄓㄤˇ)氏,她為了激勵孟子勤奮好學,曾因選擇適合讀書的環境而搬了幾次家。直到母子倆搬至學校附近,孟子開始模仿學生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禮儀,這才讓孟母安下心來。
除了選擇良好的住處,孟母更會在兒子出現不良行為時,適時引導正確的方向:有次孟母正在緝麻線,卻看到孟子逃學回家,她當下便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麻線割斷。孟子不解,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再也織不成一匹布了。任何學問都是日積月累出來的,你半途而廢,如何成就大事?」孟子因此慚愧不已。
言行一致 以身作則
孟母從改變客觀的住處(物)來啟發孩子向學,更以「斷機杼」為題(事),適時以「言教」導正孩子的脫序行為。這些都是發揮影響力的做法,而更重要的還有父母的「身教」,也就是「人」對於孩子的影響。
有一回,孟家鄰居殺了一頭豬,孟子問母親緣由,孟母正好在忙,隨口便答:「要給你吃的。」然而才說完,孟母就後悔了,想到自己懷孕時,坐席擺得不正就不坐,肉割得不正就不吃,都是為了胎教。如今卻編造謊言,這不就是教他不講信用、隨意騙人嗎?於是為了守信,孟母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兒子吃。
孟子日後能成為令人景仰的一代大儒,與孟母從小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她言行一致的身教。由此可知,父母的身教就代表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可以形塑一個人的人生觀、生活態度,乃至言行舉止,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這是環境影響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家庭教育是養成人格的初期階段,而進入學校、社會之後,「朋友」則是愈來愈重要的環境因素。朋友相交,應如曾子所言:「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彼此之間因共同的理想、信念結合,並能夠相互勉勵、提點,一起走在正道上,那麼便會像「蓬生麻中」一樣,雙方都會愈來愈好,造就出福慧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