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語莊意】
浮生心好自悠游
到此忽終日,浮生一事無。
-北宋•蘇軾〈雨中邀李範庵過天竺寺作〉(節錄)
相從覓笑真當勉,又過浮生一歲春。
-南宋•陸游〈過鄰家戲作〉(節錄)
「浮世繪」以版畫描摹江戶時的眾生百態、勝景萬象,是日本的代表藝術之一,後更廣傳歐美,影響莫內、梵谷等印象派畫家;而「浮世」一詞雖取自佛教,實是從「浮生」轉變而來,最初的起源,可上溯到《莊子‧刻意》的「其生若浮」。
浮生是苦是樂?
「其生若浮」,是指人的一生,受到心念、際遇左右,經常處於浮沉升降的狀態。而人活在世間,感官經驗、心念也深受外在世界的影響;於是佛教將代指人生時光的「浮生」,與苦海的空間想像結合在一起,發出「浮世匪堅,如夢所見」的感嘆,主張人一生所見所聞、所觸所想的世間萬象,皆如夢境虛浮無常,要是執迷不悟,只會徒增憂苦。因此,浮世與浮生,雖指涉不同的對象,但核心都是「人」。
然而,日本畫師卻認為,人生苦短,不就該及時享樂嗎?於是以繽紛多彩的畫筆,刻劃出世間歡樂榮景的「浮世繪」。為何同為「浮世」,解讀卻如此截然不同呢?
其中的轉捩點,應是中、日皆推崇的詩仙李白。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前半段依循佛教教理,嗟嘆人生在世漂泊不定,猶如夢一場,又有多少值得歡喜的事呢?緊接著話鋒一轉,稱讚古人在夜裡,拿著燭火到處閒晃遊玩、及時行樂,真是太有道理了啊!這樣的解讀,遂啟迪了浮世繪師將現實描繪成夢境的念頭。
身為概念的創始人,莊子,又是如何理解「浮生」的呢?
搭上道德的船
莊子在〈知北游〉中說:「通天下一氣耳。」又說:「天下莫不沈(沉)浮,終身不故。」意思是,天地間充盈著無所不在的元氣,讓萬物在其中沉潛升降、更新代謝,常保生機。只是人活在這元氣世界,歷經生老病衰、嘗遍悲歡離合,既要發展天賦,又要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雖有歡笑時刻,但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煩惱,以及防不勝防的誘惑。
不過,莊子也勉勵世人,只要好好涵養自己,便可以超脫欲望的束縛、克服難關,消除內心的不安煩惱,達到「乘道德而浮游」(〈山木〉)的境界,搭乘著大道與善性的法筏,徜徉元氣之海。
淨心循理養天德
如何才能「乘道德而浮游」呢?
這要從〈達生〉的一則故事說起:
有一天,孔夫子帶領弟子到呂梁,觀賞當地知名的大瀑布,沖刷而下的水流足足有三十丈高,濺起的水沫綿延了四十里,連魚、龜等水族都無法悠游其中。沒想到,水裡居然有個男子載浮載沉,孔夫子以為有人投水自盡,急忙要弟子救人。殊不知,在沿河追了數百步後,男子卻自己游上了岸,還一派輕鬆地哼著歌。
孔夫子來到男子身邊,好奇地問:「剛剛我以為看到鬼,仔細一瞧原來是活人。在這麼湍急的水中還能游泳,你是怎麼辦到的呢?」男子回答:「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啦!我一開始就是這樣依照習慣,長大了就隨順本性,能得到這樣的成果,不過是順其自然罷了。依著漩渦潛入,跟著湧流浮出,順從水勢而不自作主張去對抗,這就是我游泳的方式。」孔夫子又進一步追問,男子才說:「我以前出生在山上,就安於山上的生活;後來在水邊成長,就去了解水、順應水,發展出與水流共存的本性;雖然不懂得為什麼能做到,但始終保持心無雜念,自然而然去做,這就是遵守自然之理。」
這個故事印證了〈刻意〉中,莊子教導世人涵養「天德」的方法:「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指引我們,一定要遣除貪求欲望的心念與不良的習氣,遵循天地運行發展的正理,才能在生命的發展、際遇及環境轉變的過程中,調整心態不執著,保有天真的本性;並能順應潮流變化,為所當為,做個與天合德的好人。如此堅守自然之理,我們就能清淨身心,涵養清明的心靈與圓融的智慧,合宜地應對世間的大小事,逍遙自在地航行在天地人海間,歡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