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
身強力壯 年輕有為
熙寧天子作文功,揀點官師在學宮。
璧水三年嗟我拙,蘭英一笑憶君同。
青衫昔日俱強壯,白髮今時已老翁。
邂逅欲言渾不及,別離三四嘆西風。
-宋‧彭汝礪〈與磁倅郭公域〉
彭汝礪是北宋文人,二十三歲得中進士,堪稱青年才俊,日後被任命為「太學直講」,即國家最高學府中輔佐博士講授經書的學官,而與同在太學擔任「監丞」(掌管校規的學官)的郭逢原(字公域)非常投契。由於彼此年紀相近、志趣一致,經常趁公餘之暇,品酒論文,頗為風雅。
兩人離開太學後,各自在仕途上起起伏伏,二十餘年後偶然相遇,竟都已白髮蒼蒼。然而想要再像從前那樣把酒言歡、促膝長談,卻又因俗務纏身,無法多作停留,只能在秋風蕭瑟中道別,留下惆悵的嘆息。
「青衫昔日俱強壯」是彭汝礪懷想兩人年輕時的情景,對照「白髮今時已老翁」的歲月流逝,不禁令人感觸良多,生命匆匆而過,實應把握每一次與親友共處的當下。
甲骨文的「強」有三種寫法,第一種是在「弓」內有一張大「口」,為會意字,意思是將弓弦拉得非常滿,猶如嘴巴張得很大的樣子。能夠如此,力量必定十分盛大,此即強的原始涵義,故引申形容健壯、堅毅的狀態。後來為了便於書寫,而將「口」移出「弓」外,又逐漸把「口」寫成「厶」,但這樣一來就與「弘」相混淆,於是加上「虫」以示區隔。時至今日,則寫成「强」或「強」。
第二種是「弜」,同為會意字,表示弓臂是結合木、竹、角、腱、動物膠等材料所製成的複合弓,這種弓臂的反彈力很大,所以也指壯盛的狀態。第三種是「彊」,右邊的「畺」音ㄐㄧㄤ,是「疆」的本字,表示領域,以「弓」防衛自己的領土,其力量自然盛大,因此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不過甲骨文中也常將「彊」當作領域之意,於是到了春秋戰國的金文,又另創加上「土」的「疆」,從此「彊」、「疆」分道揚鑣。
「壯」出現得相當晚,大約在戰國金文才見此字。《說文解字》稱:「大也。从士爿聲。」士原為低層貴族,後來泛指男子。男人通常力氣較大,以「士」加上發音宏亮有力的「爿」為聲符,表示強健之意,為典型形聲字的造字原理。「爿」今音為ㄅㄢˋ、ㄆㄢˊ或ㄑㄧㄤˊ,但古音應近似ㄔㄨㄤˊ,甲骨文中為「牀」(今作「床」)的象形文,故為「壯」的聲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