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6期

【按名索驥】

臺南 臺灣府城 攬古興懷

我們生長於斯,卻不一定能「看見臺灣」,熱愛這片土地,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按「名」索驥,回首來時路,也為家園創造新的意義。

 

南都歲月長


「臺灣竹枝詞」通常指七言四句、描寫風土人情的地方詩歌,風格輕鬆、諧趣。前言引用陳肇興作品,「荷蘭城」指赤崁樓,而「南鯤」則為臺南之前身,此詩記錄了神明出巡的熱鬧景象。

 

臺南歷史悠久,有「古都」之稱,舊稱「赤崁」,因當地原為西拉雅族赤崁社(Saccam)聚居地。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進入臺灣南部,一六五三年建普羅民遮城,俗稱紅毛樓或赤崁樓,並作為貿易、行政中心。後鄭成功攻陷赤崁,改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然半年後就過世;其子鄭經即位,改東都為東寧,並以原來的承天府為中心,劃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是今臺南市最早的行政區域。

 

一六八四年清廷於臺南設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因此當時的臺南稱為「府城」,又叫「郡城」,有「全臺首邑」、「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美名;清光緒年間,臺灣府遷移至今日的臺中,再遷移至臺北,因原府城位於新府城的南邊,故稱「臺南府」,也是「臺南」之名的由來,民間則稱臺南為「南都」。之後歷經日治、國民政府時期,到縣市合併,唯「臺南」二字始終屹立。

南瀛風土 鹽漬入味


臺南雅稱「南瀛」,更精確地說,是指未合併前的「臺南縣」。古代傳說東海有仙山「瀛洲」,清朝時漳州、泉州人認為臺灣就像這樣的海上島嶼,故稱臺灣為瀛洲,而把西南部的臺南稱為「南瀛」。

 

瀛者,大海也。臺南西臨臺灣海峽,河海交會處,沙洲、潟湖、鹽田、紅樹林、河道密布,距今四百多年前的臺南西北一帶,是一片廣闊的潟湖,稱「臺江內海」,先民依循地理環境,發展養殖、晒鹽等產業。清朝時因曾文溪改道等因素而日漸淤積,形成陸地,吸引鄰近麻豆、佳里、善化、安定、學甲、西港的居民進駐開墾;在文學史上,泛稱這幾處為「鹽分地帶」,因土地多鹽、貧瘠,人民耕作不易,卻也養成堅韌、樸實的個性,表現在文學上,是生活之鹹澀,與歌頌辛苦勞作之結晶。

古都新生命


臺南是一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擁有古蹟、美食、傳統工藝、文學、藝術、節慶等豐富的文化資產,有媒體形容臺南為:「每個街角都訴說著歷史。」如今臺南汲取古典的養分,修復老屋,引入新生代藝術家與文創產業,要延續古都的榮光,並煥發新生。

俗語說得好

 

  • 基隆雨、新竹風、安平湧。
    即基隆雨多,新竹風大,臺南安平的海浪壯觀。「安平湧」指西南季風吹拂時沿岸潮拍打海岸,還有奇特的聲響,如同吼聲,稱為「南吼」或「海吼」。
     
  • 府城迎媽祖,無「旗」不有!
    臺南的媽祖繞境儀式,起源於清乾隆時期的三郊集團,他們藉媽祖信仰分香,團結各地郊商以聯絡情誼。在迎媽祖的過程中,人們盡可能地裝飾自己的樓閣、所屬行業的旗幟,除了敬神之外,也有互相較勁的意思。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