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6期

【動靜皆宜】

蹲低跳更高

沉潛,正好蓄積能量;

蹲低,將會跳得更高。

           ―行天宮平安心語


 

蹲姿常被認為太隨興、不登大雅之堂,但「深蹲」是對身體的鍛鍊,而舞姿「十八蹲」則象徵年輕力健,怎麼蹲,很重要;蹲也是一種力量,蹲點要蹲得夠久才知亮點,蹲下才能跳得更遠!

 

蹲得健康
 

蹲,指膝蓋彎曲,臀部虛坐,把身體的重量放在腳上,可完全下蹲或部分下蹲,亦可單腿下蹲,而另一腿跪下。正確的蹲姿應打開雙腳與肩同寬,兩腳跟踩在地面上,臀部往腳跟方向蹲坐,膝蓋與腳尖平行向前;抬頭並將後背拉長,頭與背成一直線,每天一分鐘,能鍛鍊大腿肌群、預防駝背、收回小腹,還可舒緩臟器的承受負擔。

蹲的迷思
 

有些人蹲不下來,或一蹲就往後倒,原因可能出在踝關節的角度不足、背與腿的肌肉量不足、腰圍較大等。常說扁平足者無法蹲下,扁平足指內側足弓塌陷,因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及地面的反作用力,確有蹲姿不穩、容易受傷的風險;可練習將膝蓋往外打開,讓踝關節保持穩定,先蹲一半,穩住膝蓋和踝關節,或搭配足弓支撐墊來輔助。至於「亞洲蹲」,指蹲著時胸部可以碰到大腿,大腿緊貼著小腿,據說亞洲人擅長,而歐美人士做不到;其實只是亞洲人較常用這姿勢做事或休息,無關人種,頂多是生活習慣的差異。

 

找到身體的重心
 

那麼,為什麼亞洲人特別能蹲呢?也許是早期務農的人口多,大家在田間隨意蹲著休息,也可能是公廁的型制適合蹲姿。無論行住坐臥,都不僅是動作,而是族群的身體記憶,它說明了人如何與環境互動,並傳承了文化與歷史。 蹲不只讓人放鬆,它同時是一門修行。看武俠片時,主角習武定從「蹲馬步」開始,即雙腳分開,膝蓋微彎,重心下沉;除強化肌力外,還要找到身體重心,並讓自己沉得住氣、站得住腳,雖非花俏凌厲的招式,卻能幫助我們調伏心性,踏實地面對人生。

 

蹲下來也代表親近與同理心。有位媽媽分享,每次帶四歲的孩子去逛賣場,孩子總是哭鬧,她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直到她無意間蹲下來,才發現這個高度所見是擁擠的腳步,空氣也較滯悶。只有蹲下來,我們才可能體會到孩子的真實感受,並予以適切回應,讓他感覺被支持與接納。

蹲出力量 跳躍向前
 

有時我們偶爾會感到焦慮、挫敗,甚至萌生要像母雞那樣窩著、躲著的念頭,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其實,挫折感雖令人難受,但也是生命的轉機,我們不妨趁這段時間充實自己的才能與品德,涵養自信與勇氣,慢慢地克服困境;蹲下歇息,蹲著找到生命的重心,蹲著用另一種角度看世界,沉潛過後,再奮力躍向人生的新階段!

動物也會蹲
  • 雞:蹲著可能是為了孵蛋,也可能處於「小歇但隨時準備逃跑」的狀態,若伴隨不舒服的表情,則是為了緩解疼痛。
  • 貓:貓咪收起四肢和尾巴蹲坐著,俗稱「母雞蹲」。這個動作可減少體溫散失,也有想要獨處跟休息的意思;但若長期母雞蹲,或伴隨食欲不振等現象,就要注意貓咪的身體狀況喔!
  • 企鵝:企鵝看似站立,但牠的骨骼圖顯示髖關節和膝關節強烈彎曲,完全是「蹲著走路」,這也是牠走路搖搖晃晃的原因。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