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6期

【專題企畫】

演教說法

爾能聽帝行善事,定有祥雲足下騰。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

 

行天宮恭奉的主神 關聖帝君,一生八德全修,在價值崩壞、倫常失序的東漢末年,通過重重道德考驗而超昇為神,至今深受世人崇仰與敬拜。

 

關聖帝君成道證果之後,屢降世間,致力於弘揚教化,傳示《明聖經》等經典,度化一切眾生。《明聖經》即《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明」乃明辨是非的智慧,「聖」為道德崇高的典範,「經」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字字句句如日月般,照耀世人邁向光明正軌,只要遵循 關聖帝君的教誨,行善事、積福德,相信定能感得神明護佑,運途猶如平步青雲,愈來愈平坦順遂。

 

接下來,不妨一同穿梭時光,跟隨《明聖經》親近古代典範人物,學習他們的處世智慧、道德風範與生命態度,幫助我們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裡,站穩腳步、放下煩惱、淨化身心,開創幸福圓滿的生活。

忠心盡己的諸葛武侯

武侯只緣忠義。-《明聖經》

諸葛武侯孔明盡忠行義,鞠躬盡瘁地輔佐後主劉禪,從未僭越君臣的分際。


三國時代,劉先主備一心一意想要挽救天下蒼生,匡扶漢室,非常渴望能尋得賢能之士來輔佐興漢大業,聽聞諸葛武侯乃當世奇才,於是以謙虛、誠懇的態度「三顧茅廬」,讓諸葛武侯非常感動,在與劉先主暢談天下三分的大計後,便下定決心追隨在劉先主左右,一生忠心耿耿,為匡扶漢室拚盡全力。

 

劉先主離世後,諸葛武侯盡心輔佐後主劉禪,從來沒有逾越自己身為臣子的本分;並且制定了完善的禮法制度,整頓軍隊,發展蜀漢經濟,強化社會治安,讓道德風尚變得更加淳厚。在統帥軍隊時,武侯賞罰分明,言出必行,也非常體恤將士的勞苦,深得士兵的擁護。

 

諸葛武侯曾懇切地對後主說:「臣並不需要另外去經營謀生的產業,也不需要為家裡增添任何的財產。有一天,當臣過世的時候,全家上下都不會留下任何多餘的衣食財物。臣絕對不會辜負朝廷的深恩,與陛下的厚愛。」

 

諸葛武侯不負劉先主的託付,始終恭敬、謹慎地處事,一生為安定國家、復興漢室、扶持後主,貢獻全部心力。可惜北伐曹魏的大業尚未成功,武侯就在五十四歲那年病逝軍中,這樣的遺憾,讓歷代的英雄、忠臣、賢士,都忍不住為之感嘆惋惜;而武侯堅守承諾、赤誠忠耿的精神,以及不辭艱辛、鞠躬盡瘁完成使命的態度,至今依然令人感佩、緬懷不已。

 

生活裡的思考

有句話說:「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當我們接受主管、同事、合作伙伴的委託,就應當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和能力,完成任務,即使是在對方看不見的地方,也絕不偷懶、卸責;能夠信守承諾,善盡本分、持續承擔,全力貫徹、實踐這一分託付,才不會辜負委託人的信任,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為了完成職責、圓滿達成目標,我們平時就要積極培養專業素養,拓展視野;也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缺點,並虛心接納建言、學習他人的優點,讓能力有所提升;而在盡忠職守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許多挑戰,但千萬不能輕言放棄,要更專注、更細心,以勇氣和智慧解決難題,相信不但能交出美好成果,我們也會擁有滿滿收穫。

孝順善良的于保夫婦

可喜平人孝弟,朝夕買辦糧薪。

霎時風行泥馬,駝回萬里窮軍。 -《明聖經》

令 關聖帝君感到欣慰的是,還有像于保夫婦這樣安分守己的平常人家,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即使于保蒙冤被發配邊疆南海,妻子汪氏仍早晚辛勤紡紗織布,張羅糧食柴薪,盡心照料公婆。

于保充軍數年後,某日,忽然有匹赤色泥馬出現在于保面前,片刻之間,迅速將于保從遙遠的南海載回解州家鄉,讓這位孝子能與家人團圓。

明太祖洪武年間,在 關聖帝君的故鄉解州下馮村,有位名叫于保的年輕人,性格溫和善良、事親至孝,聽從父母的安排,和隔壁村的汪姓姑娘歡歡喜喜地成親了。沒想到,娶妻後的第三天,于保就不幸受到一樁案件牽連,蒙受冤屈,被發配到遠在萬里之外、蠻荒邊陲的南海充軍。

 

于保充軍後,汪氏每日更加辛勤織布,努力持家,並且無微不至地侍奉公婆;每逢初一、十五日,汪氏一定會前往關帝廟虔誠地敬拜,祈求 關聖帝君護佑丈夫,能早日洗清冤屈,平安回到家鄉。 幾年後的某天夜晚,于保忽然見到一位高大威武、騎著赤色駿馬的將軍。將軍對于保說:「我知道你是個孝順的人,你想念父母和妻子嗎?」

 

于保伏跪在地,哭著說:「當然想啊!在這蠻荒之地,無法和家人聯繫,我沒有一刻不想念我爹娘和妻子。但是南海和解州相距萬餘里,我的冤屈也還沒洗清;想見家人一面,是難如登天啊!」 將軍聽完,和藹地說:「我也是解州人,正要返鄉,路過此地;我可以載你一程,送你回家,你閉上眼睛吧!」

 

于保半信半疑地閉上眼睛,坐到赤馬的背上,只感覺到一陣風馳電掣,當于保再度睜開眼睛時,身邊已是熟悉的景物離鄉多年的于保,竟在轉瞬間,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家鄉,見到了日夜思念的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再次相見,恍如隔世,抱在一起痛哭不已。

 

後來,官府重新審案,終於還給于保清白。 于保夫婦善良孝順,遭遇困厄之際依然堅守節操,這樣的人品和長年侍奉父母的孝行,也感動了 關聖帝君顯現聖蹟,護佑于保安然返家團聚。

 

生活裡的思考

《明聖經》:「孝弟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做人一定要先照顧好根本,時時觀照本心。尤其,孝為八德之首,「百行孝為首,百善孝為先」,莫忘為「人」應謹守的本分與德行。有緣才能成為一家人,我們應珍惜緣分、常懷感恩,在現代社會中,更應該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尊重父母並耐心傾聽,一步步經營和樂美滿的家庭。

 

清者恆清,遭遇困境,我們除了要有隨遇而安的心態,更要安守本分,堅守正確的信念,不輕言放棄、不絕望,「守得雲開見月明」是度過危機、走出黑暗最強大的力量;而且「天助自助者」,神明自有鑒察,相信一定有希望。

安貧樂道的原憲

辭俸原憲潔。-《明聖經》

原憲推辭超出日用所需的俸祿,展現出高潔的心性。

原憲,是孔夫子的學生。當時擔任魯國司寇的孔夫子,很欣賞原憲的德行,所以聘請原憲擔任自己的家臣,協助處理一些事務。

 

孔夫子聘請原憲的薪水,是「九百斗粟」,但是原憲卻婉拒了這個數字。原憲對孔夫子說:「謝謝老師的賞識,但我並不需要、也不應該領這麼多錢,只要生活夠用就好。」孔夫子為了說服原憲,只好對他說:「扣除你生活所需,剩下的錢,就用來幫助鄰居改善生活吧!你就不要推辭了!」原憲這才願意接受。

 

後來孔夫子過世了,原憲也不再做官,就這樣隱居在鄉間。 有一次,孔夫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貢,身穿精緻華貴的衣服,駕著一輛豪華的馬車,前來拜訪原憲,但原憲家外面的巷子太窄,馬車根本進不去,於是子貢只好下車步行。當子貢終於走到原憲家門口,整個人都愣住了。

 

原憲的房子很小,用茅草蓋的屋頂都長出新的草了;用蓬草編的門,也破破爛爛的,原本的門軸看來已經壞了,所以暫時用桑樹的樹枝來代替。原憲用破掉的甕當作窗戶;牆壁上的縫,是用泥土補上的;而屋頂上還有幾個沒補的破洞,看來屋外下大雨時,屋子裡的雨應該也不小吧!

 

子貢敲了敲門,原憲拄著枴杖來開門。子貢看到原憲的衣著非常破舊,忍不住問原憲說:「你是生病了嗎?」原憲聽了,微微一笑,回答:「沒有錢,叫『貧』,學習正理卻不能實踐,才叫『病』。如今的我只是貧,沒有病。」原憲接著說:「有些人做事是為了迎合世俗,交友是為了結黨營私,學習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讚賞,教育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或是把仁義道德當成做壞事的掩護,一心去追求不需要的華麗裝飾,這些發心不正的事,我不願意去做。」子貢聽了,帶著無比的慚愧與感動,默默告辭了。

 

有句話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品行端正高潔的人,能明辨是非對錯,待人處事遵從道德原則。而故事中的原憲,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所需,也能謹慎守護自己的心念,不為了滿足私欲而鑽營取利,一生安貧樂道;如此光明坦蕩、清白潔淨的人格,展現了真正的君子風範。

 

生活裡的思考

我們立身處世,應清楚明白何為「應得」、何為「不應得」,絕不貪圖謀取分外之物,更不沉溺於不良習慣;而對於我們喜愛的、想要追求或得到的人事物,獲得的方式一定要合於情、合於理、合於法、合於道德良心,才是清白正當的行為。

 

「少欲知足」是平靜身心的良方,這並非要人完全摒除需要,去過刻苦、貧困的日子;而是提醒我們須常常自我警惕,小心提防欲望的過度發展,能珍惜當下所擁有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那麼當過得富裕時,會心安理得;即使過得平淡,也能安樂自在,嘗出菜根香。

 

祈願人人都能將《明聖經》教示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中,讓善心善行的漣漪層層激盪,產生無遠弗屆的影響,為家庭、社會帶來祥和平安。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