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6期

【專題企畫】

以心印心

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

 

前言所示,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 關聖帝君教誨子女的傳家庭訓。流傳至今,仍是一帖心靈良方,若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相信將能創造出生命的價值,耕耘出一畝畝茂盛的福田。

讀好書
 

讀書,是人生一大樂事;讀好書,更能開啟智慧,豐盈生活,使心靈富足。古有「隱逸詩人」陶淵明讀書讀到欣然忘食,而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若能將所學內化成生命養分,相信也能從閱讀走向「悅讀」,開卷有得。

 

曉嚴的奮鬥

曉嚴少時對課本興趣缺缺,學業成績普通,但受到父親的影響,父子倆常一起研究名人傳記,分享心得,自己也漸漸讀出樂趣,喜歡與歷史人物「精神交流」;高中時,他崇拜胡適,總會到胡適公園去讀書,儘管沒能考上大學,但很慶幸擁有這段獨處、閱讀的時光。畢業後他在飯店工作,從基層開始做起,每當遇到挫敗,他便向曾讀過的傳記人物「問道」如果他們遇到同樣的狀況,會怎麼應對呢?從此再不迷惘;下班後,他苦心研讀經營、管理類的書,以知識與實務相互驗證,不斷自我精進,多年後終於成為飯店的經營者,並打造出充滿美感的人文空間,讓旅客賓至如歸。

 

閱讀 改變人生

故事中的曉嚴,因為閱讀,逐漸養成了思考的好習慣,並以書中人為典範,學習他們處世的智慧、道德風範與生命態度,而善用工具書,亦為他的職涯加分。這一切也得歸功於父親的引導,親子共讀、共學,既能吸收知識,也能連結彼此的心,積累溫暖的力量。

 

讀一本書,好比進入一座廣袤的森林,我們求知若渴,在此尋求水源,並拾取智慧的果實。透過閱讀,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的理解,萌生了問題意識,也試圖解決,從「讀者」成為一位終生的「學習者」,才知道翻開的從來不只是一本書,而是為了展讀自己,以及人生。

說好話
 

說話,是一門學問,而說好話,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智慧。與人溝通應傳遞正確的資訊、給予正面的啟發,並開啟正向對話,圓滿人際,也讓社會更祥和。

 

溫暖的鼓勵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曾是個相當調皮的小男孩,連父親都拿他沒轍。他九歲那年,父親再婚,並向新婚妻子介紹:「這孩子是全郡最令人頭痛的小孩,說不定他明天就會拿石頭砸妳呢!」

 

卡內基戒備地注視著繼母,然而繼母卻微笑地走到卡內基面前,溫柔地托著他的頭,注視著他,接著告訴丈夫:「我不這麼認為,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最精力旺盛,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之處的孩子。」此話一出,卡內基倔強的心被融化了,他的眼淚滾滾而下,因為這句話,建立起卡內基和繼母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句話,卡內基立志要奮鬥向上,幫助更多的人。

 

善語 帶來希望

充滿攻擊性的言語如同釘子,一旦出口,就會留下永遠的釘痕,而溫暖的語言蘊含著無限的能量,甚至會成為他人度過難關的力量;誠如卡內基的繼母,她的肯定,接住了孩子的脆弱與不安,也幫助他找到自己的亮點,發揮出真正的潛能。

 

說話有溫度,並不只是一種交流的「技巧」,而是我們發自內心地盼望,有人能因為話語得到力量。把話說好、說得柔軟溫暖,關鍵是「換位思考」與「真心體諒」,說好話的同時,也是自我修為;我們透過慈愛的語言,表達體貼、關懷、勉勵,為人間帶來希望。

 

行好事
 

人類是生命的共同體,彼此息息相關,透過互助合作,使彼此享有良好的生活,就是「行好事」的起點。當我們將此一美善心念,化作關懷他人的實際作為,不但造就他人的幸福與平安,也讓自己活出慈悲的溫度。

 

長髮為善留

十歲的男孩小佑,是學校田徑隊員。他偶然看見捐髮的公益廣告,為了幫助癌友開始蓄髮,但當頭髮漸漸留長,要戴髮箍、綁頭髮,對練跑很不方便,夏天更是熱得要命;而且為了給癌友更好的假髮品質,平日還要花許多時間保養頭髮,上公廁時也常遭受異樣的眼光,凡此種種,小佑都忍住了。兩年後,小佑如願捐出長髮,又恢復了清爽的小平頭,終於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他想到癌友拿到假髮時幸福的模樣,自己竟也微笑起來,他目光閃亮地對媽媽說:「我想再捐一次頭髮!」

 

行善 溫暖人間

故事中的小佑,儘管年紀小,卻能將助人的善念化為行動力,並堅持到底,選擇忍受種種不便,承受他人誤解亦不改初心,且用心照顧頭髮,盡力完成這樁善舉,讓世界充滿了溫暖。

 

心善,更要即時行善,不要把行善想得太難,真心說一句好話、給人一抹微笑或鼓勵都是善行,再微小的善意,只要不斷蓄積、擴大,也能編織成一張愛的安全網,接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為人服務、付出不求報的過程中,不但能重新找回心靈的平靜、喜悅,也能廣結善緣、深耕福田,讓人生更有意義。

做好人
 

做好人需要克服諸多的習氣,也要隨時自我調整、反省,更要持之以恆,才能抵禦各種考驗,但正因為不易,這份努力才別具意義;其實,光是湧現「想要成為好人」的念頭,便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君子慎其獨

從前有一個生活艱苦的家庭,某天晚上,這一家的父親帶著年幼的兒子到隔壁菜園,打算趁四下無人,撿些掉落的蔬果菜葉。當他開始動作時,兒子忽然大喊:「爸爸,有人在看你!」父親嚇了一跳,快速地看看四周,確定沒有看到任何人,於是問:「是誰?在哪裡?」小男孩指著夜空說:「爸爸,是月亮,月亮正在看著你喔!」這天真無邪的話語,讓他認知到自己的錯誤。父親很慚愧,什麼都沒有拿,只是默默牽起孩子的小手,一起踩著月光回家。

 

做人 問心做事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開示:「勿謂善小而不做,勿謂惡小而可行。」故事中的父親,或許認為自己是「撿」而非「偷」,然而非經允許便進入私人領域,已是過錯,二來,在孩子面前更是做了錯誤示範。父親以為夜深無人,卻忘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即便獨處,也要戒慎自己的言行及起心動念。

 

有人疑惑,「做好事」與「做好人」有何不同?前者是利益眾生,而後者不但做益於大眾之事,更要隨時使心念合於道德,並革除不當的欲望和妄念;而在待人處事上,亦要「問心做事」,自問做任何事,不會害人害己,若是對他人、對自己有長遠的益處,亦能果決處事。隨時檢討、改正,也勇於承擔,讓自己一步步成為品格高尚的好人,更以自身德行感召眾人,為社會帶來良好的影響力。

 

修身行善 培德造福
 

關聖帝君讀《春秋》,並實踐經典中的義理;我們也要「讀好書」,閱讀有益身心靈、傳達正知的好書,以建立良好觀念,培養明辨是非的智慧,寫下精彩的人生。而與人相處時,我們要謹記「說好話」的力量,秉持正直的心念,心口如一,並發揮同理心,以溫和的口氣和詞彙,給予鼓勵和支持;即便不善言語,只要用心傾聽,亦能傳遞心意。

 

我們更要隨時隨地「行好事」,懷抱著「慈悲喜捨」的精神,體會他人所苦,樂於關懷他人,盡己所能給予照顧和協助,且不執著、計較自己的付出,才是真正在做好事。另外,要如何「做好人」呢?我們應「盡善五倫」,盡力扮演好不同的人生角色,圓滿倫理與人際關係;也應「勤修八德」,凡事以人道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依歸,隨時自我反省,做個正直而光明的人。

 

我們在生活中要堅定力行 關聖帝君的教誨,當個俯仰無愧的真君子,亦要效法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的仁義心志,從自身做起,斷惡修善,常行好事,相信神明必會鑒察護佑,賜予我們平安吉祥!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