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妙語】
發揚孝道的積極作為
敦品勵行 顯揚父母
曾子曰:「孝有三。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禮記‧祭義》
孝順之心,每個人皆有之,然而要讓父母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到喜悅與欣慰,卻不只是提供有形物質的奉養而已。
道德之本 善的循環
《禮記》所記載的曾子之言,便對於「孝」的精髓提出了簡明扼要的詮釋:用有形的物質來奉養父母,僅是最基礎的回饋,進一步還應該以和順的語氣與態度相對待,讓他們不會感到被羞辱,而最重要的則是時時以發自內心的關愛,讓父母獲得真正的尊敬。
除了發自內心對父母的敬愛,「孝」其實也包含了自愛自重與奮發進取的精神。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便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愛惜自己的生命,不讓父母擔憂,是行孝的最基本作為;立身修道,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人,獲得世人的景仰,則是顯揚父母的最積極作為。
能夠將「孝」的精神內化成行為準則,自然就具備了人倫道德的基礎。行孝道的人懂得常行善事,在日積月累之下形成一種善的循環,不僅愈來愈能自我反省,遠離不好的習性,德行也會因此而愈來愈好。如同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所開示:「行孝道吸收天地正氣。」「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多行孝道,就等於吸收天地間的正氣,為自己營造了好命、好運的本錢。
回報親恩的完美實踐
進一步來說,當一個人懂得敬愛、孝順父母,自然能以正知見分辨是非善惡,並且會修養己身,在工作上盡忠職守,為增進社會祥和奉獻心力,以彰顯父母的養育之恩。
這就如同 玄空師父一生的行誼。師父年幼時家境貧苦,然而生性勤奮,為了幫忙家計,替人看牛換取三餐;就讀公學校(今之小學)時,還利用課餘賣冰棒。尤其是與慈母間的互動,那出自於內心的仁孝,令人動容,例如:五歲時,在雨中的茶園,脫下頭上的斗笠讓母親戴;七歲時,為了減輕家中負擔,趁著假日到市集上賣枝仔冰,賺到了錢,師父將一日所得買了一大包豆干,只是想讓母親和家人品嘗美味,卻又擔心自己亂花錢;十九歲時,母親病重,於是急忙返鄉並帶回當時珍貴的蘋果,讓母親感到無限欣慰,接著為了照顧母親,徹夜守候,親手熬湯藥、理便溺……到母親辭世,師父更是茹素守喪為母親祈求冥福。
玄空師父為了延續母親善良偉大的情操,終其一生傳遞善行善念:經營事業時,關心照顧員工生活,並且熱心公益,鋪路造橋、賑災救急……等到事業有成,不惜喜捨資產,建設了行天宮三座巍峨的聖廟;發心宏揚關聖帝君聖教,以宣講啟迪人心及正信理念,悉心建立典章制度,接引無數効勞生和信眾……
如今, 玄空師父能受到無數世人的景仰與稱頌,在在印證了所有的偉大德行皆起源於「孝」;而師父將「孝」的精神發揚到極致,正是回報親恩的最完美實踐!
用 心 體 悟 |
---|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帝素覽《春秋》,幼觀孔孟。惟以孝弟為先,修身治國為本。」 關聖帝君乃一代儒將,以儒家經典作為道德操守之圭臬,故自幼侍親至孝,父母過世後,曾為父母廬墓三年,日後八德全修,深受世人敬仰,方能超昇為神,享萬代馨香,這所有美好德行的起點即是「孝」。
由此可知,「孝」是人倫的起點,也是教化大眾的最根本之道。《孝經.廣至德章》中提到:「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意思就是說治理國家者必須教民行孝道,如此就能「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再將「孝」的精神伸延至其他的人倫關係,例如「弟」與「忠」,則能「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我們在人際關係上能尊敬前輩,在職場上能尊重長官,人人懂得和諧共事、感恩惜福,社會自然祥和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