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4期

【字裡行間】

敦親睦鄰 不生是非
 

宗族和,苦樂同敦一本;

鄉鄰睦,是非勿生二言。

     -《岳武穆王敦倫真經》

人類是群居性的動物,以家庭為單位,並向外延伸,由宗親、鄰居、鄉里……逐漸擴大為整個社會。一個人想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除了家庭幸福之外,對待系出同源的宗親,無論艱苦或快樂,彼此也應該和諧共處、寬厚相待;而對待近在咫尺的鄰里,相互之間更應和睦、融洽,千萬不要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了有緣相聚的難得情誼。

 

《岳武穆王敦倫真經》如此勉勵世人,便是期許我們能一步步修煉待人處世的品德,將善良與正直推展到整個社會,不僅可為自己造就出和樂圓滿的人際網絡,還能為他人帶來福慧平安的運途,真是既利人又利己。

 

「是非」一詞代表事物的正反兩面,「是」代表「正確的」、「肯定的」狀態,而「非」代表「錯誤的」、「否定的」狀態,兩者是背道而馳的。

 

「是」不見於甲骨文,目前最早紀錄見於西周金文,上方是類似「日」加「十」,下方是代表腳的「止」。關於它的涵義,學者的論述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日」、「十」是日晷,而「止」表示到達正中的位置,意思是太陽直射之時,因此有「正直」之意;二是認 為「是」為「匙」的本字,「日」、「十」為長柄勺之形,而「止」是為了區隔其他外形相似的字,作為「正直」的用法是假借,而非本義;三是以金文的另一種寫法來解釋,此寫法的「十」在左或右又加上類似「手」的符號,意思是趁著太陽直射時的夏至,手腳並用農耕,意義也就是「正當」、「適宜」。

 

這三種說法到底孰是孰非,沒有定論,或許後世的「是」在文句中運用得非常廣泛,除了前述之義,還有「等於」、「相當」等多種應用,反而它的造字原理湮沒無聞,莫衷一「是」。

 

無獨有偶,「非」的造字原理也有不同觀點。有些學者認為「非」是「北」的相關字,甲骨文是在「北」的兩人上方各添加一短橫,作為區隔,意思是從「北」的「違反」之意,再衍生出「不是」、「不對」等反面意義;另一些學者認為「非」是「飛」的相關字,字形是俯視鳥翅張開飛行的樣子,由於兩翅張開必然左右翅膀外形相反,因此也是「違背」,同樣引申有「否定」之意。其實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有其根據,如今只能並存,而難以論斷「是非」了。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