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名索驥】
桃園 桃花成林 邀客遊園
我們生長於斯,卻不一定能「看見臺灣」,熱愛這片土地,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按「名」索驥,回首來時路,也為家園創造新的意義。
武陵人憶桃花源
桃園舊稱「茅虎庄」,清雍正時期,此處仍是荒地,取「荊棘鋒利如虎傷人」之意。乾隆二年,漢移民至此開墾並遍植桃樹,花開後成林,故名「桃仔」,又稱「桃仔園」;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印行的《東槎紀略.卷三.臺北道里記》,首次出現「桃園」一詞;日治時定名為「桃園」,沿用至今。
今桃園市桃園區武陵里,「武陵」之名源於清嘉慶十四年,漳籍移民為防範泉籍人士而興建土牆,過了幾年又改為石堡。高大的城牆,讓清末的文人可臨城遠眺,賞看桃花遍野,也看著商旅、農人進城,不由得聯想起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想來武陵人溯桃花溪進桃源的時候,也該是這樣讚歎、愉悅的心情。
千塘之鄉 臨水照人
桃園亦有「千塘之鄉」的美稱。最初的桃園臺地一片荒蕪,河流短促,無水利之便,清乾隆年間,先民挖地成池;他們依地勢挖鑿,於高處建陂、低處設池塘蓄水,第一座池塘為「菱潭陂」,即今日的龍潭大池。日治時桃園發生旱災,日本政府決定興建「桃園大圳」,並將一千多口的陂塘化整為二百多個;國民政府來臺後,又陸續興建「光復圳」、「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串連起各陂塘,形成豐沛的灌溉水源,也讓當時的桃園成為北臺灣的「大米倉」。
因此,桃園有許多與陂塘相關的地名,如「新埤」、「舊埤」、「六股埤」、「埤寮」、「崙埤」、慈湖的舊名「埤尾」等。再如范姜族人開墾埤塘、土地有成,家族因而興盛,於咸豐年間合建了一座大祠堂,在鄉里之間引起轟動,鄉人稱「起新屋」,「新屋」就此成為地名。埤塘孕育的不只是自然生態,同時具有歷史的縱深。
多元文化 花開滿園
另外,桃園還是臺灣客家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壢、內壢之「壢」為客語,指四周高、中間有水的小盆地,而楊梅舊稱「楊梅壢」,亦聚集許多客家人;而地名中有「屋」者,多為客家聚落,若為「厝」者,則有較多閩南人。
但桃園之「客」並不限於客家人,還匯通閩南、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加上眷村人文,形成豐富的文化魅力;他們或許曾以為只是客居於此,但住著住著,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此刻枝繁葉茂,恰似桃花滿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