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4期

【專題企畫】

詩人哲思 行吟澤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戰國詩人 屈原〈離騷〉

 

詩為內在意志的外現,我們透過屈原的詩領略其風姿,體會他對品格的要求與對理想的執著,也賦予端午「精神內餡」,留滿口餘香。

詩人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最為人知者,是為紀念自沉汨羅的屈原,而真正將端午訂為詩人節,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只因屈原「愛國詩人」的形象,符合當時的社會氛圍。多年來,每逢端陽,臺灣各地都會舉辦文學活動,結合音樂、詩詞競寫等,延續詩人精神。
 

屈原遠行 走向詩
 

屈原,戰國時期詩人,出生於楚國丹陽,亦即今日的湖北秭歸,姓「羋」,氏「屈」,名「平」,字「原」;自述為上古五帝之一高陽氏的後裔,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而他去世的父親名叫伯庸。

 

他原為楚懷王近臣,深受信任,因貴族出身,頭腦好、口才佳,又精通歷史、文學與各國形勢,楚王喜歡跟他討論國事,也讓他草擬法令、接待外賓、出使外交;但其才華與改革措施,引起楚懷王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的忌憚,便三番兩次進讒言,楚懷王也因此疏遠了屈原。由於張儀的計謀、君王的不信任、靳尚的誹謗……導致他被貶為三閭大夫,且二度流放,最後離開故國,到偏遠的江南地區。

 

然而「家國不幸詩人幸」,正因屈原「去國」,才有「懷鄉之情」,也才有機會接觸民情與生動的民間文化,留下千古絕唱〈離騷〉。宋玉等詩人仿效〈離騷〉,書寫抒情、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自由、句尾多帶語氣詞「兮」的作品,被稱為「騷體」。西漢時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並命名為《楚辭》。

 

之前的詩歌多是四言句,如《詩經》,而騷體詩吸收了俗歌俚句,加上南、北方的語言習慣差異,南方的騷體詩有五個字、六個字,甚至七言,長短句的句式可容納更多內容,節奏也更自由。再者,《詩經》多為分章疊唱的形式,但屈原完全放縱思緒,盡情陳述、悲吟、呼告、斥責,任情緒自由奔洩。即便同為抒情詩,《詩經》多就一時、一地即景而做,但屈原表達的是自我生命史;為表達大的時空跨度,及繁複的經歷、思想,他將縱橫家擅長鋪陳排比的遊說特點,運用於詩中,使作品體制恢弘,情感亦波瀾壯闊。

 

與詩相關的節日

臺灣詩人節 三月十四日

起源或目的

  • 臺文筆會於年會決議
  • 紀念檢察官詩人王育霖

過節方式

  • 吟誦閩南語詩歌、吃魷魚粥、潤糕
世界詩歌日 三月廿一日

起源或目的

  • 一九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
  • 宣傳閱讀、寫作的重要;保護瀕危語言、復興朗誦詩歌的傳統

過節方式

  • 欣賞詩歌的美好
俄羅斯詩歌節 六月六日

起源或目的

  • 紀念「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

過節方式

  • 在莫斯科普希金廣場放置鮮花
  • 舉辦詩歌節紀念儀式和賽詩會、朗誦或演奏普希金的作品

楚人發楚聲
 

屈原的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與地方色彩,可謂「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情感熱烈,多寫個人的情志與想像。據《漢書‧藝文志》紀錄,其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

 

〈離騷〉-我所遭遇的憂傷

〈離騷〉之「離」通罹,遭遇之意,而「騷」為憂傷,此文為古今第一長篇自傳詩。〈離騷〉善用花草玉石自比,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展現孤芳自賞的心情,並開啟香草美人的比喻體系、後世「懷才不遇」的詩賦傳統,也是浪漫文學的開端。

 

屈原自序身世、才華與志向,抒發他被君王疏遠的悲憤,但即便不遇知音,還是會堅持初衷,無怨無悔。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詩人熱烈的心意,他對理想的探索與追求永無止盡,即使路再遠,也要不斷奮鬥與前行;但屈原絕不只是為己哀傷,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那聲嘆息,亦是為了天下蒼生而悲憫。

 

〈天問〉-一百七十三個為什麼

屈原對宇宙、天體、大自然、歷史有困惑,而這些問題最終都指向了自身的存在: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去向何方?大哉問只能問天,然而上天尊貴,不敢問也,只好曰「天問」。全詩總共提出一百七十三個問題,有當代未解的疑問,也有詩人明知故問者,以一個問題聯想到另一個問題;這些疑問包羅萬象,足以證明屈原學識淵博、思想超前。其中一問關於鯀,屈原對鯀治水有功卻遭極刑表達同情,甚至共情,他認為鯀之死並非因治水失敗,而是太正直才受到猜忌,詩人藉此紓發了政治上的憤懣。

 

〈九章〉-對美德與美政的理想

〈九章〉包含「懷沙」、「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頌」和「悲回風」等篇章。其中「抽思」與「思美人」是對君王的怨慕,而「橘頌」表面歌頌橘子,實則自比本質美好:「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你獨立而不隨波逐流,你封閉欲望且自重,你有德行而無私,參與天地化育,就算歲月流逝,我也願永遠與你為友。

 

而〈涉江〉指渡江,屈原被放逐時,沿路描寫楚鄉風物,山水節候,都是此後記憶裡的風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崇高的志氣。他渴望「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同時也清楚堅持理想的結果,是「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他也決定遵從內心的抉擇,一路走下去。

 

〈漁父〉-道不同不相為謀

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寫,藉屈原與漁翁之間的對答,表現屈原不願隨波逐流的精神、孤高的性格。屈原遭遇放逐後,在湘江一帶徘徊,形容憔悴,漁翁問他為何變成這模樣,他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理想主義者沉痛的吶喊,漁翁勸他識時務,屈原卻堅持「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不肯讓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去蒙受那世俗的汙染。最後漁翁盪槳離開,獨留屈原一人,更凸顯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深意。

詩人也「追星」
 

西漢賈誼的〈弔屈原賦〉是最早的憑弔屈原之作,當時他受人陷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因和屈原的遭遇類似,在湘水邊有感而發:「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整個國家沒人瞭解我啊,我獨自憂愁能向誰說?鳳凰向高處飛去,打算遠走高飛。我要效法深淵中的神龍,潛藏淵底保護自己。全賦採用騷體句式,及類似屈原自傷但自重的口吻寫成,以詩人處境自況,弔古傷今;因兩人都富有才華,都因忠心被貶,又同樣文學得意而政治失意,司馬遷《史記》將兩人合傳,寫成〈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剛烈、賈誼知命而不憂,雖有類似處境,但有不同的生命情調,司馬遷徘徊二者之間,作為自身對照。

 

唐朝詩人李白也覺懷才不遇,反覆引用屈原典故,如「二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等,將屈原視作悲劇英雄來歌頌;當李白被流放夜郎時,向來傾慕他的杜甫寫下:「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認為李白應向屈原傾訴自己的委屈。宋朝文豪蘇軾也是「屈原迷」,少時便熟讀其作品,推崇《楚辭》,青年時隨父蘇洵赴京師,途中掃祭屈原廟,日後寫下〈屈原廟賦〉,肯定屈原為精神上的貴族,理解其選擇,雖言行激烈,但絕對是位賢良的人。同樣受挫,蘇軾則在困境中轉念,過上簡單但心靈富足的日子,自我安頓,另闢豁達天地。 現代詩人中,余光中寫屈原的次數最多,二十四歲寫下第一首〈淡水河邊弔屈原〉:「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屈原雖已遠去,但精神恆在。而最為人所知的應是〈水仙操〉:「把名字投在風中的/衣帶便飄在風中/清芬從風裡來,楚歌從清芬裡來……水劫之後,從迴盪的波底升起……」歌頌屈原如水仙美好而自慕,但他不願流俗,恰如衣帶飄零,而空氣有不滅的清芬,暗示其精神已昇華,成為不朽。
 

屈原寫給每個人的信
 

時至今日,我們仍記憶著屈原,或許是因為投射了自我情感。屈原並未獲得世俗認為的「成功」,但即便他受了構陷、遭君王流放,依然保持初心,堅持理想且不悔,呈現最初乾淨而美好的模樣。 我們可透過屈原的經歷反思,若在情感或職場上「不遇」,應如何應對?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又該如何另闢蹊徑?正如廖棟樑教授所言:「屈原的書寫就像一封瓶中信。」他的文字在歷史浪潮中載浮載沉,而每一代人拾起、展讀後,各自賦予不同的詮釋,以及無限的可能。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