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良辰佳節 民俗風情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宋‧陸游〈乙卯重五詩〉
宋寧宗慶元元年(西元一一九五年)的端午節,陸游將屆七十,隱居在家鄉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享受著恬靜的鄉間生活。這天陸游早起,推開窗戶,只見火紅的石榴花開滿了山村,於是心情愉快地享用形狀有如雙髻的粽子,然後再在高冠上插著防疫的艾草,依循藥方配藥,以預防夏季高溫中的各種疾病。等到一切都忙完,已是日暮黃昏,他愜意地與家人共進晚餐,品味初夏的曼妙時光。
詩中的「重五」就是農曆五月五日;「糉」是「粽」的古字;「羸」音ㄌㄟˊ,瘦弱之意。端午以後,進入盛夏,容易流行瘟疫瘴癘,於是古人會「著艾束」、「儲藥」、「點丹」,可知當時已有防疫及保健的概念,其用意與今日相去未遠。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得知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端午就是民間非常重要的節慶,而當天吃粽子、掛艾草等,至今仍是諸多應景習俗之一。
究其源流,端午很可能早在遠古時期就是江南先民的重要祭典,隨著文明的演進與文化的交流,逐漸交織出多元化的樣貌,而成為東亞極具代表性的節日。
遠古先民祭祀水神的儀典
提起端午,我們就會想起二千三百多年前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甚至將吃粽子、划龍舟這兩項最具象徵性的端午習俗,也與他畫上了等號。不過從古代文獻紀錄及現代考古發現來尋找蛛絲馬跡,其實龍舟與粽子的起源遠早於屈原所處的戰國時代。
大約在一萬年前至五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吳越先民即已發展出稻作文明。此區域雨量豐沛、氣候溼潤,所以河道縱橫交錯,若逢豪雨,經常氾濫成災,村落盡成水鄉澤國。而大河中的鱷、蟒等動物四處為虐,於是百姓為了祈求平安,便會舉行以「龍」為水神形象的祭典。 如眾所周知,龍是一種想像的動物,但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龍的形象很可能來自於水生的鱷及蟒等動物,而且上古時期東亞較現代溫暖溼潤,從華北至華南的水域中都經常會出現牠們的身影,尤其是在水道遍布的江南,例如今日長江流域仍有「鼉」(ㄊㄨㄛˊ,即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即為明證。
或許是出於敬畏的心理,也可能是古代先民對於周遭事物的認知觀點與今人不同,所以當他們首次見到這些水生的巨物,便以自己的描述方式,再加入想像,增添元素,在眾人集體的創造下,衍生出龍能上天下海、行雲布雨的神力,並將其當作水神的化身,加以膜拜。 為了趨吉避凶,吳越先民還「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見《漢書.地理志下》),也就是說他們會在身上刺染各種圖案,並割斷長髮,以避開蛟龍的為害;而刺染的圖案多為龍形長條花紋,可表明自己是龍族之子,獲得水中蛟龍的庇護。 近年考古學家在江南各地的史前遺址,如河姆渡、良渚等地發現以獨木刳製成的船及龍形印紋的陶器,可知當時已有龍圖騰的崇拜文化。因此每當進入盛夏,相當於農曆五月初左右,便是吳越百姓祭祀水神的時候。他們會先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稻米製作成竹筒飯,然後划著裝飾龍形圖紋的舟船,載著這些竹筒飯,一一投入江水中,以敬拜蛟龍,並祈求水神護佑平安,此即端午的原始雛形。
從「重午」到「端午」
對於龍的崇拜,很可能源自於吳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但其實在史前時期,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各部族的交流已經相當頻繁,所以龍和端午的種種習俗或許很早就從江南向外傳播至長江中上游、華北等地,並且隨著吳越先民的遷徙,在華南各地也形成長久的文化傳統。 不過,雖然端午的儀典由來甚久,但「端午」之名、日期,甚至是紀念何人,都是進入歷史時代以後才逐漸成形的。
以日期來說,在遠古時期,端午慶典很可能就是在仲夏之月(約農曆五月、陽曆六月)的某一日舉行,並未固定。隨著文明演進,古人發展出干支紀元法,便將此一仲夏之月的節日訂於「午」月的「午」日,因為農曆以寅月為正月,故第五個月就是午月,而午日就是午月中的第一個午日,但未必是第五日。
午月午日為「重(ㄔㄨㄥˊ)午」,由於古人特別喜好這類日月用字相同的「重日」,許多節日都會訂於此天,例如:一月一日是春節、二月二日是龍抬頭、三月三日是上巳、六月六日是天貺(ㄎㄨㄤˋ)節、七月七日是七夕、九月九日是重陽。午、五同音,並且午月又恰好是農曆五月,那麼午日是五日又何妨?尤其農曆五月五日接近夏至,此後即進入農事繁忙的時節,以及容易發生瘴癘瘟疫的燠熱三伏天。不如趁著農閒的空檔,同時為了滌除穢氣,大家約定俗成在五月五日舉行端午祭祀,不僅便於記憶,更別具意義。到了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曆,乾脆規定「重午」就在五月五日,如此一來,「重午」成為名符其實的「重五」了。
「端午」一名,大約到西元三世紀的三國、西晉時期才出現。目前所見最早文獻紀錄為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糉,一名角黍,一名糉。」其中的「鶩」即野鴨,而「角黍」、「筒糉」都是指粽子,但「重午」卻成了「端午」。
原來「端」的本義為「起初」,因此「端午」可以指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也可以說是初五日。其次,「端」又引申有「正」之義,而每天的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太陽位於中天,故「午」亦引申有「正」之義,所以稱作「端午」,其實蘊涵著「中正」的寓意,代表事物處於鼎盛時期,一切大吉大利。
既然「端午」代表良好的狀態,那麼用它取代意義較單純的「重午」或「重五」,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介之推到屈原
除了名稱,端午也從原本祭水神的儀式,演變為紀念某一人物。在南北朝以前,端午經常紀念的人物並非屈原,而是介之推、伍子胥、越王句踐、曹娥等人。 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龍蛇歌》曾提到:「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其中的「文公」是指晉文公姬重耳,所哀悼之人即為介之推。介之推曾隨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但當姬重耳回國即位後封賞功臣,獨漏了介之推,不過介之推亦不求功名,只帶著母親歸隱綿山(在今山西介休)。晉文公得知此事,屢次尋求介之推出山卻不得,於是放火燒山,未料介之推與母親仍不肯出,竟抱木而亡。晉文公為了緬懷他,下令在五月五日禁火以為紀念。
另一個流傳較廣的端午紀念人物則是伍子胥,例如:東漢邯鄲淳所撰寫的〈後漢會稽孝女之碑〉(即〈曹娥碑〉)便提到:「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也就是說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一四三年)的端午節,曹娥之父因駕船迎接河神伍子胥,不幸溺水而亡。可知到東漢時,端午仍是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時楚國人,因楚王殺其父兄,而逃亡至吳國,輔佐吳王闔閭、夫差父子二代,先後擊敗楚國、越國,稱霸一方。卻因勸諫夫差不可釋放越王句踐回國,未果,反遭讒被殺,並被投入江中。百姓有感於伍子胥含冤受辱,於是將其奉為河神,每逢端午節,便會划龍舟競渡以紀念。
從春秋到東漢的很長一段時期,大約有六百多年,端午所紀念的人物都以伍子胥為主。不過在某些地域也可能還有其他人,譬如前述的介之推,以及另一位與伍子胥相關的人物,即越王句踐。明朝徐炬在《古今事物原始‧端陽》中提到:「《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句踐,今龍舟是也。』」他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越王句踐操練水師,而最終能打敗吳國、復興越國的偉大事蹟。
作為端午的主角,到東漢又出現了另一個人物,即〈後漢會稽孝女之碑〉所紀念的曹娥。前文提到曹娥之父因迎神而溺亡,由於未見其遺體,年僅十三歲的曹娥沿江尋找,啼哭十七晝夜,最後跳入江水中。經過五日後,曹娥竟抱著父親浮出水面。 由於曹娥的孝行感動天地,縣官為其立廟、建碑,並將父女溺水之「舜江」改稱「曹娥江」,而當地百姓更將曹娥奉為水神,此後每年端午都會紀念她,以表彰其孝義。
在曹娥之後的端午節主角,便是大名鼎鼎的屈原了。屈原是楚國忠臣,卻因受讒而被流放,最後因不忍見國家淪亡,在五月五日這天抱石自沈於汨羅江。至南北朝時,或許是因為屈原留下了大量的文學創作,其才華令人激賞,但其遭遇又令人一掬同情之淚,於是端午紀念的人物便逐漸轉變為屈原。
從介之推到屈原,其實這些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即受到重創、冤屈或不平的遭遇而未能伸張,世人悲憫他們的節義,於是藉由其生命歷程與端午所產生的關聯性,以端午為名來紀念、緬懷他們。
端午的節日內涵,發軔於遠古時期的祭典,隨著文化的演進與融合而逐漸積累,日益豐厚,成為今日多彩多姿的樣貌;同時它還承載著祖先的記憶,向世世代代的子孫,持續訴說著綿延不絕的華夏故事
除了龍舟與粽子,如今端午節的習俗大多源自於遠古時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