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4期

【專題企畫】

健康一夏 百毒不侵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黃帝內經》

 

端午節有許多民俗活動,除了大家最熟知的划龍舟、包粽子外,還有一項特別的習俗-驅五毒。俗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古人的生活環境裡,夏季炎熱潮溼、瘴癘之氣增加,此時瘟疫等疾病容易流行,有毒動物也相當活躍,於是插艾草、懸菖蒲以淨化空氣、驅趕毒物及蚊蠅蟲蟻,再者,成人要吃蒜頭、飲雄黃酒,孩童要佩戴內藏朱砂、雄黃、香草的香囊,藉以避邪防疫,平平安安度過夏天。

 

到了現代,端午佳節不怕五毒,但仍須注意養生保健。那麼,具體上可以怎麼做呢?在前言的引文中,中醫傳統經典《黃帝內經》指出,最好的醫療是未發生疾病前就事先預防,而不是等到發病再來治療,正與現今「預防醫學」的觀念若合符節。我們不妨汲取前人的生活智慧,建立抵禦熱氣、溼氣、病毒的「防護網」,讓身心健康不只一「夏」!

順應四時
 

《黃帝內經》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中醫養生的核心思想,始終立足於「整體觀」與「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上,將人體的體表組織與各內臟器官之間視為統一的整體,而人體的氣血運行,時時刻刻都受到天地自然變化的影響,進而發展出四季不同的養生原則,正如俗諺所言:「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唯有順應季節過生活,方能陰陽平衡,提高五臟六腑的整體機能,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中的四季保健原則

  季節/作息時間/保健原則/相應臟腑

  • 春季 夜臥早起 養生(萌發)之道 肝
  • 夏季 夜臥早起 養長(滋長)之道 心
  • 秋季 早臥早起 養收(收斂)之道 肺
  • 冬季 早臥晚起 養藏(閉藏)之道 腎
     

養生「心」法
 

《黃帝內經》提到夏季時指出:「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類火。」「夏」在五行中對應於「火」,在方位上對應於炎熱的「南」方,在人體則通於「心」氣。

 

在臺灣,夏季日照強、溫度高、溼度大,溼熱夾雜的情況相當明顯,往往會影響到一般人的體內環境,甚至是情緒。舉例來說,由於氣溫升高,身體內外容易熱邪過多;又如雨水使溼氣加重,溼邪過盛會影響脾胃功能,也會出現頭重、四肢困倦、精神不振、口乾不欲飲、舌苔白厚等症狀。

 

中醫針對這樣的氣候,發展出一套順應自然的保健之道,提醒大家要懂得好好養護自己的「心」。

 

中醫談「心」

中醫的「心」,和現代醫學的「心」不盡相同,範圍更加廣泛。

 

《黃帝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一身之主,即我之神明,心主不明,則十二官皆不安矣。」心的第一個特性為「主神明」,中醫理論將人體的五臟六腑比喻為政府官員,各司其職,而心的地位就像君王,統領全體;心的功能良好,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能正常運作,這即是「神明」的意思,在現代醫學中,主要歸屬於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黃帝內經》亦云:「心主身之血脈。」「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心」的第二個特性為「主血脈」,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來源,正常運作時,脈管中的血液才能充盈,面容氣色才會紅潤且充滿光澤,與現代醫學的心臟、血液循環系統有相呼應之處。

 

到了夏季,我們應養護「神明之心」,避免心火過於旺盛;同時也要養護「血脈之心」,別讓炎熱氣候及不良習慣影響了心血管循環系統。

 

護「心」原則

夏季的護「心」原則,主要依據《黃帝內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整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到了夏季,天地之氣和諧交融,萬物繁茂秀美,人們最好能依隨氣候、晝夜的節律變化作息,相較於冬季,夏季可晚一點就寢(仍應早於晚上十一點)、早一點起床(多接觸日照),不要對炎熱的白晝感到厭倦,要盡量維持心情平和、不輕易動怒,讓氣色自然煥發出光彩,要讓體內的陽氣自然宣洩,要意氣舒展,將愉快的心情表現出來,這就是順應夏季、養護「滋長之氣」的方法,違逆了便會損傷「心」。
 

調息靜心 呼吸練習
 

中醫認為透過調息、意守的方法,讓呼吸歸根,得以保住先天元氣,而人體氣足則百病可治。練習呼吸吐納,建議依照下列步驟進行:

  • 氣入丹田:緩慢地深吸一口氣,把氣吸得細、長、均勻,用意念將氣帶入丹田之中,腹部隨之鼓起、漲大。在呼吸的同時,可以舌頂上顎-將口脣輕閉、上下牙齒靠攏,舌尖自然地抵在上顎與上牙齦之間,如此一來,能夠交通任督二脈,讓體內氣血的運行,形成小周天運轉。
  • 寧神意守:當感覺到肚子吸飽氣、無法再吸入時,試著閉氣三秒鐘,把注意力持續集中在丹田,感覺到腹部周圍的肌肉向外出力撐著。
  • 聚力吐氣:吐氣時,利用腹部力量緩緩將氣吐出來,不用拘泥用口或用鼻吐氣,重點是持續覺察氣的流動,等氣全部排空了,再開始進行下一次呼吸。

上述的調息步驟,主要目的在於專注意念於一呼一吸間,達到平靜身心的效果;過程中也要覺察肩背肌群是否過於緊繃,或是聳肩、駝背,進而自我校正出更平衡、協調的姿勢。

運動攝生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季節,該如何做到「使氣得泄」呢?中醫建議適量出汗,也就是「微微出汗」為宜,能減少體內的溼氣,亦有利於陽氣及氣血運行。

 

然而,有些人到了夏天就懶洋洋不想動、視流汗為畏途;另一方面,則有人喜歡在大太陽底下進行激烈運動,大汗淋漓,兩者同樣不可取。尤其是流汗過度,心氣與心陰會跟著耗損,導致心火過旺,讓人口乾舌燥、容易感到疲倦等,還會使血液變得黏稠,不可不慎。

 

夏季的白天時間長,增加了從事戶外運動的時間,建議選在清晨或傍晚等較涼爽的時段適度運動,以八段錦、太極拳、健康操或伸展操、散步、快走、慢跑為佳,不僅能讓過盛的陽氣宣通開泄於外,也能使心情更加愉悅放鬆。出汗了,應以手帕或毛巾擦拭,切勿直接吹風,避免毛孔大開之時,肌膚溼冷、吹風受涼。運動過程中,切記不可飲用冰水,運動後更不能以冷水沖頭、淋浴,因為寒冷會使毛孔收縮,容易引起中暑,甚至長期出現風溼、關節疼痛等情形。

 

苦味去火 酸味生津

而在日常飲食方面,則建議有所節制、不過量,以七分飽為宜。可適量食用苦瓜、芥藍等苦味食物,去除心火;而選擇一些酸味食物,例如梅子、檸檬、百香果等,則能達到生津止渴的作用。亦可取適量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等清利溼熱的食物,燉煮為湯品;或者將清心安神的百合、清熱解煩悶的蓮子,合煮為「百合蓮子湯」,皆為極佳的養生點心。必須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喝進足量的白開水,並且觀察尿液的量與顏色,如果量太少、顏色太黃,都顯示出水分不足的情況。

 

而夏日最受歡迎的冷飲、冰品,其實讓寒溼之氣有了可趁之機,直接將寒氣帶到身體裡,不僅加重心臟負擔、降低身體代謝速度,也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不宜過度食用;再者,如果溼氣無法排出、鬱積於體內,更是十分傷身,因此中醫典籍《養生鏡》云:「夏之一季……不問老少,皆宜食暖物。」無論天氣再熱,還是建議選擇高於室溫的食物為佳。此外,油膩、烤炸的食物會滋膩、助溼,也要少吃。

 

最後,提醒大家平日要正確洗手、注意居家環境的通風及消毒、至人多擁擠處建議佩帶口罩,降低感染腸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的風險,並且趁著風和日麗,全家大手牽小手,多到戶外親近大自然,過個身心平安、健康快樂的夏天。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