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皆宜】
坐如一口鐘
坐予正,得人疼。
-閩南諺語
人生如旅,不要枯坐,靜下心,欣賞窗外流動的風景。偶有坐冷板凳之時,調整呼吸與坐姿,幫助思維更清明、寬闊;無論遇到何種考驗,都要行得正、坐得端,才能穩當心安。請坐好、坐穩,「心」的旅程就要開始了!
坐姿隨時代演變
坐,指軀幹直立、臀部與水平物體接觸,支撐體重。古人的「坐」指跪坐,臀部緊貼腳跟;坐在地面兩腳併攏,向前伸展稱「踞」,腿打開成畚箕狀稱「箕踞」,而「蹲踞」指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屬隨興、失禮的坐法。
西漢出現「支踵」一物,可隱藏於大腿和臀部之下,支柱夾在兩小腿間,跪坐時腳後跟可架空,減輕了膝蓋和腳後跟的壓力。不過至唐朝,多數人仍坐於席子上,尊貴者則獨坐一「榻」,亦即矮床。椅子源自於五胡亂華後傳入的高腳胡床,盤腿坐於其上稱「胡坐」,但華夏子民還是以跪坐為主,直到晚唐、北宋椅凳漸普及,一般人開始漸漸習慣「垂足而坐」,其身體重心與生活方式由平面轉為立體。
佛家「四威儀」中「坐如鐘」,亦即坐姿如大鐘穩固。古人跪坐是禮儀,若要表示鄭重,則將臀部離開腳跟,稱「跽」或「長跪」;跪坐亦是道德修養,東晉陶侃閒暇之餘,仍「斂膝危坐」,西漢時宋忠、賈誼聽卜者講解卜筮,二人「獵纓正襟危坐」,整理帽帶,端正坐好,以表心中敬意。
坐對 健康不作對
上班坐著辦公,下班又在沙發上休息,「久坐」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健康,除了提高許多慢性病的罹患率,也容易導致提重增加;請設置久坐提醒,每小時至少起身活動一次,伸展肢體,多利用通勤、打電話時走動,也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有時我們認為舒服的姿勢,但內臟跟椎間盤可不這麼認為。試著把腳往左右張開,接著挺胸,慢慢地將腰部前推,感覺到腰部略略反折,再把腰往後推,感覺腹部用力時就停住,並保持這個姿勢,就「坐對」了!
靜坐消萬慮
〈莊子.大宗師〉提出「坐忘」一詞,指通過靜坐而有意識地忘懷一切事物,甚至是自身形體的存在。我們大概很難坐忘,但可試著靜坐,有助於釋放壓力、穩定情緒,也提升覺察力。首先穿著寬鬆的衣物,找一個讓有安全感的地點,以舒服的姿勢坐下,放鬆肩膀,讓全身的肌肉不緊繃,初學者坐兩分鐘,之後再循序增加時間;專注於呼吸,留意吸進來的空氣是冷還是熱、長還是短,也可以數著呼吸,以十次吐納為一個循環,即便分心也無需自責,只要重新帶回注意力即可。
累了 小坐一下
靜坐、書寫、遠離三C產品、找人傾訴、投入興趣……都是「恢復電力」的方式。每當疲憊時,總希望有一張椅子能歇腳,人生亦是漫漫長路,身心倦怠了,同樣需要坐下來,好好喘口氣,不用因為「暫停」而愧疚,專注為自己充電,滿格後,再起身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