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2期

【良言妙語】

修煉人生的遠大目標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

道德品行的培養,來自於生活教育的日積月累。孔夫子勉勵我們,待人處世要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如此就能精通各項才藝。所以學問的根基在於道德品行,道德修養好,無論做任何事都能表現精彩。

 

「先學做人,再學念書」是教育家孔夫子認為重要的學習義理。其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自牙牙學語、識字讀書,學習的歷程並不僅止於完成學校教育與取得文憑,更多是在面臨生老病死等人生關卡之際,亦需持續抱持學習的心態,透過不同的閱歷經驗,陶鑄圓融智慧。

 

從道德出發 以仁為依歸
 

孔夫子提到,首先以「道」為人生志向,然而「道」是什麼?依清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道者,人所行。」也就是說,讓人得以安穩行走,且通達而無障礙的路徑即是「道」。因此有形的「道」是一條坦蕩的大路,可以讓我們走向正確的目的地,而無形的人生之「道」則像通往光明與希望的途徑,引領我們走向福慧雙修的美好境界。

 

其次,做人要以德為根本,所謂的「德」就是每個人一生所追尋的八大目標,也就是《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所云:「孝弟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國家忠誠、對朋友信實,都是為人的本分;循禮守法、明辨是非、清明不貪、勇於改過,均是做人的根本。若能以此八德作為行事準則,那麼從個人到社會國家,都能和諧相處、安和樂利。

 

第三,則是以「仁」為依歸。「仁」是什麼?許慎的《說文解字》云:「親也,从人二。」換句話說,「仁」的本義是指二人之間親近的情誼,由此延伸指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是一種看到或聽聞別人遭遇困難、痛苦時,而生起不忍對方受苦的慈悲心。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發揮仁愛之心,把握生活中每一個助人的機緣,不為私、不居功,主動關懷人群、時時給人方便,相信這份慈善的力量,會讓社會更平安祥和!

六藝以道德為首
 

一個人具備了道德與仁心,那麼所作所為皆有利於人群,如此再不斷精進學問與知識,對於社會及國家將能做出巨大的貢獻。

 

在古代,學子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被歸納為六大項: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語文、數學。範圍相當廣泛,而其目的就是教育下一代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皆備的「全人」。

 

值得注意的是,六藝之首是「禮」,從表面看是對於儀典、規範的學習,實則其中蘊涵了道德的無言教化。而音樂代表了藝術素養,也就是培養「美」的鑑賞能力,可以讓人提升內在的精神層次,並進而影響、感染他人,締造出一個真善美的和諧社會。

 

接下來的「射」、「御」是體育或技能的養成,「書」、「數」才是文理等學科的進修。由此可知,六藝最重視的是道德的涵養與心靈的美善,這是所有學問的基礎。「品德」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良好的品德能培養出健全的人格,並建立正向的人生目標,而所有的學識則是一個人「加分」的契機。先有「德」,能做對大眾有益的事,不會傷害他人;再有「才」,則可以奉獻所學、造福社會國家。如此利人也利己,方是修煉人生的最高理想。

用 心 體 悟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其實就是修煉人生的四大目標,與孔夫子所說的「道、德、仁、藝」有異曲同工之效。

 

「讀好書」可以開拓生活的眼界,建立正確的知見,活出生命的智慧;「說好話」培養良善溝通的禮貌,鼓勵正向的表達,活出人情的味道;「行好事」可以適時扶助他人,以無私奉獻的關懷,活出慈悲的溫度;「做好人」則善盡了分內的責任,以勇敢承擔的態度,活出品德的芬芳。

 

我們若能奉行「四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即可福慧俱足,並能淨化人心,讓社會更加祥和,而生命也會更加圓滿。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