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2期

【按名索驥】

彰化 建學立師 以彰雅化

我們生長於斯,卻不一定能「看見臺灣」,要熱愛這片土地,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按「名」索驥,回首來時路,也為家園創造嶄新的意義。

 

從半線到彰化


彰化為臺灣西部中心點,因有取水之便,明鄭時已有聚落,至清雍正時期,彰化隸屬「諸羅縣」,曾一度成為中部農產品的集散中心。

 

彰化古名「半線」,雅稱「線地」。一說為原住民「半線社」語音翻譯,另一說則與漢人移墾有關;明末清初時,當時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為臺南,而基隆也已有漢人足跡,從臺南的角度觀來,彰化自是「中間線」。而「彰化」二字,乃清乾隆年間修彰化縣學,知縣張世珍撰碑記指出「建學立師,以彰雅化」,至於「以彰皇化」-彰顯天皇的教化,應是日治時期的說法;民間有時簡稱為「彰城」、「彰邑」,也曾因值莿竹為城而稱「竹城」。

人文薈萃


在文人雅士口中,彰化成了「磺溪」。昔年洪水為患,河川時常夾帶黃泥、巨石,「石、黃」組成磺字,便以此為名,一說與八卦山溫泉中的硫磺有關;多年來,磺溪早已不只是地名,更是屬於彰化人的文化精神,指好學、正義、不妥協、不放棄、富有進取心等。

 

清朝知名的彰化詩人陳肇興,在其詩集署名為「磺溪陳肇興」,有「臺灣新文學之父」之稱的賴和,更組「磺溪學會」,現代則有「磺溪文學獎」;當地文學人才輩出,林亨泰、錦連、吳晟、康原、蕭蕭、洪醒夫……皆為臺灣寫下精彩的一頁。

 

彰化的另一雅稱為「白沙」。清乾隆時期,於白沙坑山附近創建書院,並以「彰化山川之秀,以白沙為冠」起名「白沙書院」,建院一百五十年,彰化文士受其教育者,不計其數。彰化自古文風鼎盛,各地書院、詩社如百花齊放,如今雖僅存員林市興賢書院、和美鎮道東書院、鹿港鎮文開書院遺跡,但在地方上興文教、育英才之功,皆足以被後人銘記與歌頌。

反骨錚錚


日治時期,日人曾直呼彰化為「惡化市」。西元一八九五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時,彰化先烈李士炳、吳湯興、吳彭年等人,還在八卦山血戰三天三夜,史稱「乙未戰爭」。這「難以被治理」的「反骨」,正是彰化人自負之處。

 

外表樸實、內斂的彰化,實則擁有多元的內涵:古蹟城市、花卉大縣、鐵道故事、臺灣新文學原鄉……八卦山上,大佛仍在凝視人間風景,賴和詩牆鏤刻的亦不只是詩句,還有「仁醫」的精神,二者所顯化的皆是慈悲,不再是至高皇權;而山下依舊熙來攘往,至於磺溪精神,也將繼續奔騰向前。

俗語說得好

 

  • 北斗有三圓,教員、警員、肉圓
    北斗鎮原名「寶斗」,此處文風鼎盛,孕育出許多作育英才的老師,也有許多昔日因改善家庭經濟而選擇就讀警校的人,而北斗肉圓更是名聞遐邇。
     
  • 鹿港三不見
    三不見指的是「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女人」。因店家會在店頭加頂棚,頂棚覆蓋整條街,所以抬頭不見天;不見地則是大街小巷都鋪上磚塊石板,看不到泥巴;而昔日鹿港女人多纏足,很難下地走路,出門也只搭轎子,自然也不多見。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