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語莊意】
心齋無我吉祥來
翛然聽以氣,萬籟應諸掌。
-北宋•郭祥正〈讀陶淵明傳二首〉(節錄)
浩然揮翰思,儼若定心齋。
-明代•楊爵〈雜詠〉(節錄)
齋戒,是自古祭祀鬼神的禮儀,期使人經由潔淨身心、端正言行、節制飲食等一連串的自我約束,存養清明真純的心意,以感應神靈、祖先,祈求鑒納降福。然而,莊子認為,人稟承於大道,若希望能與道合真、與人和諧,那何止面對鬼神前需要齋戒,日常與人交流、溝通,也必須持守「心齋」,方能消除爾虞我詐的虛偽算計,用自己的真心誠意,感通他人的真情相待。那麼,什麼是「心齋」呢?
心齋,去除成見
「心齋」一詞,見於《莊子.人間世》裡,莊子創作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顏回因憐憫衛國的臣民百姓,遭受暴君的欺凌荼毒,於是想要前往衛國,輔佐、教化衛君改惡歸善。動身之前,顏回特地向老師孔夫子辭行。孔夫子便詢問顏回將如何正己化人。
但顏回提出的方法,無論是秉持嚴肅勤勉、堅守原則的剛正態度,或是以禮待人、委婉勸諫的柔軟身段,孔夫子都深感不妥,認為顏回的作法,不是在與剛愎的衛君硬碰硬,造成反效果;就是太執著於自己的成見,想要面面俱到,卻導致應對的方法太雜、太亂,根本無法感化衛君,還可能引來猜忌及殺身之禍。
後來,孔夫子有感於顏回束手無策的窘迫,特別傳授顏回「心齋」的修為工夫,來掃除內心的種種成見、算計念頭,達到空明覺醒、安寧澄靜的心靈境界。這套修為工夫的要訣,在於與人交流互動時,要能「保持心志專一,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體會,並進一步地用氣去感應」。但不用耳朵,要怎麼聽呢?人與人之間,又要如何用氣去感應呢?
放下我執,沒有心機
莊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是大道元氣所創生,身體內外都有元氣流動,只要能放下彼此、物我的分別意識、執念欲望,就可以透過元氣,感受到萬物真實的情感,進而做出正確的互動,讓雙方都怡然自得。
這裡,莊子則是假借孔夫子的教導,以耳、心、氣指稱人與人溝通、交流時的三種境界:「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耳朵的作用只是在聆聽他人、人云亦云,心智只是從自己的所知、立場去感知、辨識現象。而氣,則虛靜空明得能涵容一切萬物。只要達到虛靜空明的心境,自能與大道相契合。「虛靜空明」,就是修持「心齋」最終要達到的境界。
而虛靜空明心境的具體狀態,其實就是莊子借顏回之口說出的:「立即忘卻有顏回這個人」,也就是「無我」。沒有我執,就不會生起分別心,也不會處處考量得失利害、耍心機算計對方;而心意真誠善良,自身的氣場也會變得溫暖和諧,讓他人、甚至萬物、鬼神,透過元氣相感時,會覺得自在,樂於親近、信賴,自然會獲賜綿綿不絕的美好福報,平安喜樂。
心淨生智慧,轉禍造祥福
而「齋」除了解釋為「齋戒」,還用來指稱「書房、堂室」等空間。因此,「心齋」也蘊含「心的房室」之意,即這則故事所提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虛室」。雖然兩千多年前,沒有今日各種社群或網路媒體所造成的資訊焦慮、假新聞,但莊子已經觀察到,人活在世間,每天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傳言淹沒,時常身在被他人、外物所蒙蔽,或是被欲望推向危險的處境。
所以,莊子傳授「心齋」的修為工夫,就是期勉世人能時時清掃煩惱、欲念,讓心這間方寸之室能保持淨空與寧靜,無爭無求。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明辨是非、智慧性圓,不被他人的狡詐謊言、外在的虛假資訊所矇騙,進而「福由心造」,開創光明的未來。